雅俗之争是文艺界永恒的位面之战,但这个论题之所以是永恒的,便是这个充满了主观色彩的问题实在是没有谁能说服谁,不一定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足够的雅,但绝对都有自己嫌弃的俗。总之和文艺从业者谈雅俗就是等于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讲喜好,不管双方如何大展身手,也不会存在所谓的胜负。 可毕竟“登高而招”便“见者远”,名家间的“神仙打架”大家往往都喜闻乐见。王朔1999年对金庸的一篇批判,便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到了现在。 就像吃辣的觉得吃甜的人腻,吃甜的觉得吃辣的人躁,在自己领域做得有点成就的都会出现相互理解不了的情况。但文艺界不同,并不是说文艺者是习惯“自命清高“,而是因为文艺二字涉及领域太广、程度太深,不是个能够钻透的东西,也没有谁能说自己能把文艺探个究竟,没有把硬标尺,干脆就谁都可以看不起谁。 一 “局限”的港台文界而本就是“痞子”形象的王朔,就把这股劲发挥到了极致。王朔那篇,《我看金庸》,翻译得再直接一点,其实就是“我为什么看不起金庸”。开篇王朔便是“大放厥词”,就金庸为切入点直接胡乱定义一片的港台作家,说他们只有言情和武侠,并且不仅踩武侠中的金庸一脚,还顺便更狠地对言情中的琼瑶一顿猛踩。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完全跳出王朔的角度来客观地看这篇“批判”了,因为王朔的偏见实在是太大,对文学流派的理解也着实太主观。上来便把港、台两地的作家混为一谈,把他们绑在一起扣了顶的大帽子。先不说每个地区的作品风格必然是不同的,只说用地域去全盘囊括一片作家的行文风格、文章类型,就充满了先入为主的恶意。 从王朔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出他的痞气是很尖锐的,但从他批判人的口吻又能看得出他在行文方面有多“流氓”。先是别人对金庸的认可和吹捧靠自己的口吻来阴阳怪气地讲出来,再用一种“我努力了但我就是搞不懂”的真诚形象暗讽金庸。 文中不仅提到了有人想让金庸替矛盾位成七大师的“敏感话题”,还满不在乎地提到一本他不记得名字的书,随即铺天盖地就是各种不屑——情节老套、剧情拖沓、主题烂俗。不过笔触到此,王朔还狡猾地收了下力气,表示自己没读完那本书,不能就这么一票否定了当下的“大师”。 二 《天龙八部》——王朔眼中的“难以下咽”一个痞子如果在干架的时候收了一下手,那他必定是准备拔刀了。而拔刀的王朔,便直接对《天龙八部》开刀。《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武侠小说的象征性作品,不仅如此,《天龙八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现象级的,不仅小说畅销,其电视剧也是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人。 那时,《天龙八部》中的什么降龙十八掌、什么丐帮,都被人们记得死死的,甚至像“乔峰”、“段誉”这样的主要人物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词。但就是这么一部让无数人通宵达旦地去看的小说,在王朔口中变成了一道“没有煮熟、食材都不新鲜”的难以下咽之物。而借此,王朔便对着金庸的整个文学素养进行全面的攻击。 剧情全无新意就不再提了,在王朔眼中七册的《天龙八部》有嚼头的剧情还没两页纸多。王朔嫌金庸嫌得最多的就是“旧”,从语言系统开始,王朔就觉得“旧”不可耐。在王朔看来,金庸那极其不自然的白话文简直就是文言文,他对金庸表达能力的质疑也是完全不加掩饰的。而王朔眼中,金庸最值得侃的“旧”,其实是他的主题内核。 金庸的武侠小说通常展现都是家国大义,而这对于王朔这样从小缺爱而偏执叛逆的人来说,无疑是旧时代迂腐思想的漏网之鱼。 三 什么才是王朔受不了的“俗”?家国大义、大是大非,王朔觉得空,而对于金庸笔下的打斗场景的描写,王朔又觉得野蛮。不仅觉得野蛮,还乘机拔高一层,说世界都觉得这样的事情野蛮,说是让世界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一个很大的误会”。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说话的王朔,肯定是体会不到合理的打斗情节带给读者的畅快感,他还是觉得又蠢又俗。 其实,不管王朔怎么嫌,他也改变不了金庸的地位。文学地位改不了——因为他们的创作就不是一类东西,没有可比性;社会地位更改变不了——社会需要通俗文学,民众需要娱乐消遣,他一个王朔包办不了几十亿人的吃喝玩乐。 所以王朔连忙要和沉醉于金庸小说的人划清界限。或许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理智,也或许是要让人觉得他的批判更客观,他还为广大的金庸书友开脱了一下——用假大空的“侠肝义胆”防空一下自己也不是什么大事,还说在金庸的武侠算是个优质的防空工具。 王朔真真是文学素养高的人,调侃金庸还顺带踩一脚同时期一系列的言情、悬疑、科幻等通俗小说。王朔是个俗人,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痞子”,所以他也从来不会去拔高自己。但就算是“俗”,在他的认知里也分三六九等,他要俗,也要俗得新、俗得个性、俗得叛逆。 不管是他喜欢的摇滚乐、电影电视艺术创作,还是他大侃特侃的文学作品,只要是停滞了,失去特色了,在王朔眼中都会失去他要的有色彩的俗。他如此批判流行文化,也就是他觉得中国的流行文化失去特点了,充满了来自西方的格格不入。 当然,他这样的观点本身就不正确,因为他又要求新又要求旧的想法本来就很天真,当他展示出他这个矛盾的想法时,便证明了他并没有理解到进步的意义,他忽略了融合对于进步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王朔的思考是深入的,他有他的水平在,只是他在批判他人的同时,就意味着他也会受到别人的批判,毕竟都是主观的表达,谁又能对谁服气呢? 文/李清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