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好伤寒六经提纲证,临床应用不是难事儿

 沧海八啸 2020-03-19

学习《伤寒论》的重要性相信毋庸赘言,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如果逐条看过去,怕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厥阴证,也就很难对六经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今天小编将六经证的提纲整理下来,以便大家学习。

太阳提纲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所谓太阳,有三个含义:一为太阳病时,二为太阳病位,三为太阳病性。太阳病时为巳午未,太阳病位为人体表部,太阳病性为实证和热证。太阳之为病的意思是:在太阳时辰上,人体表部受邪,表现为表部的实证和热证,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特点。

太阳病证简称太阳证。脉浮发热,是太阳证的特征。太阳证,多在巳午未时辰上开始发热。这是因为,太阳病发热时辰为巳午未上,即巳午未发热者属太阳。巳午未上,天之太阳为气盛在天顶,人之太阳为气盛在头顶。此乃天人相应,人之气,法天之道。故太阳之为病,法当头项强痛。

巳午未上,太阳之时,人之太阳之气得天之太阳之气相助,则奋力抗邪,故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证是表阳病,表阳病反应了阳气强,阳气强者才能脉浮。脉浮,为表部血液充实。表部血液充实,表邪就不能轻易越过表部而入里。脉浮也反应了表不和,也就是邪气在表。如《伤寒论》反复说:“浮为在外。”“脉浮, 解之当汗出愈。”“脉浮,宜以汗解。”“脉浮者,可发汗。”

脉浮为什么要发汗呢?因为脉浮是人体集中体内的血液流向表部抗邪,以拒邪入里,这是人体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阻止了表邪入内,但是也造成了表部郁滞,不发汗就不能疏解表部的郁滞,气血就不能在表部顺利运行,也就不能解除表部郁滞,故需以发汗的方法疏解表郁。表郁得疏,气血在表部运行得以通畅,表邪也就失去了在表部停留的条件,必然会被正气代谢出体外,表邪去则表证解,太阳病证则愈。

头项强痛,也是太阳证的特征。强痛之“强”,读音犟,不读 墙。此“强”是强硬的意思。头项强痛,也是头痛项强,如 166 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头项位置最高,邪气在高处或邪气在表者宜发越之。如 48 条曰:“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故头项为表,头项强痛者宜解表去痛。

恶寒,是因为邪气在表,气血在表部运行受阻,人体表部的组 织不能得到气血的温煦,故恶寒。太阳证发热恶寒,发热是由于表 郁而引起的,恶寒是因为气血不能温煦表部。恶寒不是因为身体发热和外界的温度差引起的。如阳明证发热汗出,是恶热而不是恶寒, 就可以佐证太阳证发热恶寒,不是因为身体的温度和外界的温度差所引起的。太阳实证发热恶寒,覆盖再多的衣被,也照样恶寒。

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是不是里证不恶寒呢?不是。少阴之内寒 证也恶寒。但是少阴证之恶寒必伴有手足厥冷,甚或蜷卧,这是里 虚寒甚的表现。太阳证(表阳病)之恶寒,必无手足厥冷和蜷卧。厥阴证(表阴病)也会有手足厥冷,但是厥阴证没有腹泻、蜷卧、 嗜睡等里部症状。

阳明提纲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阳明病证是反应在人体里部的实、热病证,具有胃家实的特点。胃家实, 为病位在里。胃家实是胃肠道中有实邪郁滞,如食郁、血郁、气郁、痰郁或燥屎等。阳明病证为里部的实证、热证,即里实、里热者属阳明。阳明病证简称阳明证,如 204 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237 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阳明时辰,天之阳气为日行西下,人气阳(卫)气为气下腹中,常人此时得病,多表现为 胃中实热,胃气不降,故为胃家实。

少阳提纲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证是反应在人体中(半表半里)部的实、热病证,具有口苦、咽 干、目眩的特点。人体中部为胸腔、腹腔及盆腔中。 

少阳病证为中部的实证、热证,即中实、中热者属少阳。少阳病证简称少阳证,如第 5 条:“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少阳之热容易上熏口、咽、目,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表现。少阳时辰为寅卯辰上,此时天之阳气为旭日东升,人与天应,人之 阳(卫)气亦向上升浮,常人此时外感风寒,少阳升浮之气被邪气压抑,则郁而化火,少阳火气上熏口腔及眼睛,即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凡发热病证,若有口苦、咽干、目眩,应先鉴别是否有少阳证。

口苦、咽干一并出现,才是有少阳热证。只有咽干或只有目眩则不一定是少阳热证,如甘草干姜汤证也有咽干、苓桂术甘汤证也有目眩。口苦、咽干是因为少阳之气被郁,气郁化火而上熏咽喉,故口苦、咽干,所以经曰:“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少阳发汗则谵语,是因为发汗伤损了津液,则少阳之热更甚,热扰心神导致神智昏乱则出现谵语。

“口苦、咽干、目眩”之目眩,也是少阳之热上熏于目引起的, 与水气上冲引起的目眩之性质不同,如 142、171 条之眩是少阳热眩, 治法为泄热(刺血)止眩;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之眩是水眩, 治法为利水止眩。

太阴提纲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证是反应在人体里部的虚、寒病证,也就是胃家虚寒,与阳明病证胃家实热相反。

太阴病证为里部的虚证、寒证,即里虚、里寒者属太阴。太阴病证简称太阴证。太阴证腹满而吐,乃因脾寒不升、胃虚不降,寒饮结滞胃肠,故腹满;寒饮上逆则吐;寒饮痞塞胃肠故食不下;寒饮浸渍大肠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时痛时不痛,这是虚证疼痛特点,若为实证疼痛,则是疼痛不止。若误以实证疼痛而下之,则使胸下亦虚,阴寒益甚,寒湿邪气乘虚又聚结于胸下,必胸下结硬。
太阴时辰为亥子丑上,此时天之阳气为日没入夜,人与天应,人之阳(卫)气为入阴入脏,常人此时外感风寒,则表现为寒邪直入胃肠之腹满而吐,自利益甚。


少阴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证是反应在人体中(半表半里)部的虚、寒病证,具有脉微细、 但欲寐的特点。

少阴病证为中(半表半里)部的虚寒病证,即中(半表半里)虚、中(半表半里)寒者属少阴。少阴病证简称为少阴证,如39条曰:“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少阴病证为阴阳俱损之证,故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是比常规脉象的幅度细小一些,是阴气不足的反应。阴气足者之脉应饱满,不应微细。脉微细之微,是稍微的意思,是脉象有点细。脉微细与脉微缓、脉微弱、脉微数、脉微浮、脉微涩、脉微实等,以及微喘、微烦、微热、微利、微呕等之“微”字的含义相同,是稍微、有点的意思。脉微细,就是脉有点细;脉微缓,就是脉有点缓。脉细不一定微,脉微一定细,所以,脉微细,若是又微又细的意思,就有问题。

脉有点细,是血容量不足,故脉微细是阴气虚。但欲寐,是精神萎顿,阳气不足以振奋精神,故但欲寐。阴气弱者,少寐;阳气弱者,少寤;阴阳气俱弱者,少寐亦少寤。但欲寐者,是萎顿欲寐,又睡不踏实,寐时易醒,醒时困顿,严重者,则会精神萎靡,昼夜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厥阴病证脉缓,太阴病证脉弱,少阴病证脉细,这是正气递减的脉象。三阴病证相比,少阴病证为正气最虚。

少阴时辰为子丑寅上,少阴子夜时,天之阳气为日沉地下,人与天应,人之阳(卫)气为气入心中,常人此时外感风寒,则多为心气受阻,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证是反应在人体表部的虚、寒病证,具有脾弱胃强、厥热胜复、 寒热虚实多变的特点。

厥阴病证为表部的虚证、寒证,即表虚、表寒者属厥阴。厥阴病证简称厥阴证。厥阴证消渴,为脾胃不和不能化水为津上承口腔。水气在心则里气上冲撞心,抵抗水气入里。气上撞心,为表邪入心,故心中疼热。心中疼热是心阳强,心阴弱。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是因为里气上冲之故。若误以此“食则吐”为里实而下之,则徒伤胃气,引水气入里,故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之证,其实是厥阴病之变证。常人在厥阴时感受风寒,发病为无热恶寒之表寒证,表寒之所以不能传里,是因为厥阴时辰,天之阳气始升,人与天应,人之阳(卫)气入肝,其气亦为始升,阳气始升则阴寒不能犯里,表现为表寒证。这是常人在厥阴时外感风寒而得病的一般表现。如 327 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假如阳气渐胜,阴邪渐衰,则六日自愈。假如阳气衰退,阴邪入里,则变为阳虚阴盛的少阴证下利清谷、厥利不止。其实厥阴病初得病时,常见的是阴弱阳强的状态。和太阳证相比,太阳证传里易化为里热,厥阴证传里易化为里寒。

上热下寒是厥阴病常见的变证。厥阴表寒胜,阳气退里,则表寒进里,表现为里寒厥利;阳气胜,则阴寒退表,表现为利止,手足热。

厥阴病若变为寒热错杂证,则也可由寒热错杂变为但热不寒的少阳热证。如白头翁汤证之热利,就是阳胜太过,由寒热错杂,变为少阳但热无寒之热利。

本文内容摘自《气解伤寒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