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昔日保定古城南门的护城河石桥

 唯我英才 2020-03-19

傅国兴 吴蔚

2012年,我市南关天水桥北侧雨水地下管道施工现场挖出一座古桥石拱。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兴趣。笔者经过现场观察、走访故老旧邻和查阅相关资料,就古桥名称、与天水桥的关系以及建桥年代提出初步见解,就教于有关专家,共同解读南关古桥'之谜'。

保定南城门外双桥比肩 两水对流

南门外护城河桥和天水桥(由西向东拍摄)

提起保定南关,许多人认为只有一座古石桥,就是天水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一是半个世纪以来,天水桥的确是保定南城门外地面上仅存的一座古石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南关大桥。二是有些研究者著文考订保定四门石桥时,谈到南门一般只谈天水桥,并将南门外府河与护城河混为一谈。在相应的图示上也只标天水桥一座桥梁。

然而实际情况是,保定旧城西、北、东关各有一座石桥跨越护城河上。但南关却有两座石桥,一座是府河之上的天水桥,另一座就是与天水桥近在咫尺、后来被埋在地下长达50多年,现在又重见天日的护城河桥,它的名称叫南门石桥。其实史籍中对此桥并非没有记载。例如在清光绪版《清苑县志》卷二·桥梁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编纂者在列出天水桥之后同一页上也列出南门石桥。(见图)

保定南关之所以有两座石桥,是因为这里有两条河,即府河与南城门以东的护城河。民间有'三步两桥'之说,亟言天水桥与南门石桥相距之近。个中缘由要从府河与护城河的关系说起。

清末保定府城水系流向图

府河也叫一亩泉河、清苑河,郦道元《水经注》称沈水,是奇村河的下游,由满城一亩、鸡距二泉汇合而成。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因河在保定府城南流过,始称府河。府河在城西南隅灵雨寺前吴家湾桥一分为二。南支(主流)出积水闸与百草沟交汇,后沿南城东下,过天水桥直达刘守庙东流入淀。北支出小石闸入护城河,绕西城、北城、东城至城东南角凤凰台西折,流至南门石桥,清朝后期,府河过桥孔后立即在天水桥西侧汇入府河。这样在保定南关城门外就有了两座石桥比肩并存。

由于护城河水流向是自东而西,而府河水自西而东,于是在南关东侧形成距离很近、相互平行的两股河水各自朝着相反方向相对奔流的独特景观。为了形象起见,我们称作'双桥比肩,二水对流'。(见图)

地处保定南关护城河、府河之间的北河坡原是一条狭长陆地,形状颇似一艘行进中的大船。也许是这种地理环境激发了人们对'一帆风顺'的理想憧憬,许多工厂商家齐聚于此。据保定解放前家住北河坡的刘长明、孟昭祯先生回忆,他们的家前门临府河,后门临护城河。为了方便进城办事,刘家自己在护城河上搭了一座便桥。从护城河北岸到南城门当时称作第一街。路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福和公面粉厂、瓷器店和一家经营白肉罩火烧的小饭馆。路西除去北边的小教场之外,向南有肉铺、果品店、南货店沿街排开。南门石桥桥头的繁华与隔河相望的南河坡水陆码头以双桥为纽带连成一片,形成极具市井特色的南关商业中心。

保定解放后,自1950年始,为发展城市交通陆续拆除四门瓮城。1951年开辟环城南路东段时,将南门城楼及以东古城墙尽行拆除,同时将城门以东护城河填平。稍后在拓宽南大街时,已失去护城河桥功能的南门石桥被埋于地下。作为另一项相应措施,是将护城河自东门石桥以下改道不再向南,而是偏东南流向刘守庙直入府河。自此,护城河南段不复存在,南门石桥也在地面上消失。半个世纪时光如水,已经淡忘了的记忆只是由于古桥的重现如今才又重新泛起涟漪。

保定南门石桥的双重身份与角色功能

说到南门石桥的身份,首先它与西、北、东门石桥一样,是护城河桥,因为它们都座落在环绕城垣八分之七的护城河上。但是南门外西侧的护城河功能却是由府河担任(卫护城垣八分之一)。因此说天水桥是护城河桥也未尝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可等量齐观,是伯仲桥、兄弟桥。我们认为这就是设计者让两桥比肩同处南门之外的缘故。

其二,南门石桥是护城河的终点和出水口。护城河自城西南隅与府河分流,绕西、北、东、南城垣八分之七后到达南门石桥。过桥下石孔立即以天水桥北桥墩为轴回流汇入府河,并改变流向折回东流。这里,府河就像一位慈爱宽容的母亲,护城河则像一个顽皮任性的女儿,她在离开母亲四处周游一番之后又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而府河母亲则在匆忙的行进中接纳了她的回归。天水桥像是母亲桥,南门石桥则是女儿桥(这里并不涉及建桥时间先后)。

做为府河支流,护城河河道较窄,河床较高,水量较小。因此,南门石桥规模远比天水桥小得多。据明隆庆六年(1572)监察御史孙慎撰《重修天水桥记》碑文记载,重修后的天水桥南北长11丈,东西宽2丈5尺,3孔,中孔跨度2丈1尺,两侧孔各1丈6尺,3孔俱高2丈4尺,这一规模保持至今。

保定南门石桥除去桥面宽度与天水桥约略相当外,桥下为单孔,孔高、孔跨度可能只相当于天水桥一个主拱或侧拱,因此桥面应较天水桥短。因为南门石桥没有桥墩(西、北、东三门石桥均有桥墩),从而大大减少了水流阻力,有助于汇流的完成。且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并不在一条南北直线上,南门石桥北端向东偏移,这样可以使过桥流水增大回流角度,一方面有助于汇流的完成,同时也可平抑府河水倒灌的势头。综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保定南门护城河经出水口汇入府河不会出现困难。但在丰水期府河水势过渡强劲,与绕城而至的护城河水在汇合处相角相牴,形成旋涡,引起出水缓滞。护城河水因而流速变慢水位上升。为防止因山洪暴发、府河水位暴涨引起倒灌,而对保定城安全构成威胁,天水桥以西有积水闸以节制府河流量流速,南门石桥以东约100米处也有一座石闸,专为防止府河水倒灌之用。

保定民间所传'三步两桥'之说其实并不确切。准确地说,天水桥与南门石桥的距离就是北河坡道路的宽度。据在此地居住多年的老住户回忆,解放前北河坡曾是保定至高阳公路的西端。路面可行马车。国民党驻军有时还在路上出操。估计路面宽度在6米左右。

南门石桥东侧有南水门,是古城南城泄水通道。不但雨水污水,就连古莲花池水也是经由南大街暗沟进入府学泮池,然后由南水门流入护城河的。(注意:不是流入府河)

保定南门石桥断代的推测

关于南门石桥的修建年代,由于缺少相关的文字资料,我们不能给出确切回答,只能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作出几种可能性的推测。

(1)、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同时修建

天水桥初建是在明弘治四年秋至弘治五年春(1491-1492)。由时任保定府知府的赵英主持其事。赵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桥记》碑文中,洋洋千言,详细记述了建桥缘由、运筹过程及相关人物事件,但并未提及同时新建相邻的另一座石桥。大约80年以后的隆庆五年(1571),保定府河洪水泛滥,天水桥被冲毁,当时的知府章时鸾肩负修筑保定砖城的任务,在筑城完成大半后,他看到南城百姓商贾往来府河涉水极为不便,决心城、桥工程并举。为不向上级申请资金,章时鸾带头捐出俸禄。乡士大夫耆老善士也纷纷捐资,僚属工匠上下一心,自隆庆六年(1572)正月十三动工,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告完成。都御史孙慎撰《重修天水桥记》对上述内容作了详细记述。遗憾的是,孙慎其实为文不慎。他大概没有认真阅读前人赵英撰写的碑文,把天水桥始建年代错定为成化乙巳年(1485)。其实这一年赵英刚由湖广道监察御史调任保定知府,一年后又丁忧在家,直到弘治四年辛亥(1491)秋天水桥才得以开工,次年壬子(1492)春完工。由于孙慎的粗心大意,天水桥乙巳初建说至今未得匡正。我们拟另行文专述。

当然,孙慎在此碑文中对新建或重建南门石桥也是只字未提。

此外根据现场观察,保定南门石桥已出土的东侧桥拱砌石材质规格与天水桥并不统一。桥拱中央吞水兽头石刻刀法风格与天水桥也有较大差异。以上两点似可佐证两桥始建时间不一。

结论:南门石桥与天水桥同时修建可能性较小。

(2)、先有保定南门石桥 后有天水桥

根据史料记载,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县,治所在今保定市。这是首次出现的文字记载保定区域内城邑。北宋时设保塞军,改清苑县、保塞县,升保州。李继宣筑城关、浚外壕,疏浚一亩河与鸡距泉水汇合以通舟楫。这是保定第二次修城挖河的文字记载。公元1227年,归降蒙军的金将张柔重建保州城,这是第三次建城的记载。元好问在《顺天府营建记》中写道:'于西南陂,乃合九龙之末流,患其浅漫而不能载舟也,为之十里一起闸,以便往来'。这是对保定城外河道的修复整理。明万历《保定府志》 在地理图志一章则说:'城在一亩河之阳……南面有三门,今两隅门废,而重门土壁屹然犹存,关厢如故。' 以上文字足资证实,保定建城既久,迭经兴废,宋、金、元直至明初皆为土城。但有城即应有壕,有壕有水则必建桥。所以南门护城河桥(先把'石'字去掉)的修建应大大早于天水桥。但是保定城墙既为土城,护城河桥可能是石桥吗?

清同治版《清苑县志》卷九(人物)记载寿官张仲强时说:'郡东门石桥圮,仲强矢心修复,数月而完。有司嘉其义行给以官服。'可知当时倾圮的保定东门桥原本就是一座石桥。这是万历十五年(1587)的事。此前不久,西门、北门两座桥梁先后重修,知府查志隆撰文泐石以记其事。其中写道:'自燕京而出者,率借径于北门,自诸路而入者,率借径于西门………即四门俱有桥,无如二桥之易坏。'(见查志隆《金台郡城西北二桥记事》)这说明当时保定四门都有桥。其中北门西门桥使用率大大高于东门桥。东门桥重修之前已是石桥,则北门西门桥应该也是石桥。南门桥繁忙程度与北门桥约略相当,故也应是石桥才对。

此次保定郡城西、北、东三桥重修都是明万历十五至十六年(1587-1588)的事。若此时保定四门都是石桥的推测成立,且已倾颓到不堪使用的程度,则十五年前的隆庆六年(1572)章时鸾重修天水桥时,保定四门石桥早已存在应不成问题。

再往前推约80年,正是明成化廿一年(1485)天水桥初建之时,赵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桥记》写道:'郡之西属邑满城旧有二泉……越稽前代通塞未悉。近见于志传可考者,止曰前元时郡將张宏范尝引注二泉之水入城,至居第前蓄为陂池,种花木,时纵观以为乐……近年遂引注城隍中,四面周流,昼夜不息,虽有卫城之功,而无通船之利。' 隍就是无水的壕沟。这里告诉我们自朱元璋建国至成化年间约一百年时间内,保定城护城河因长期淤塞而有壕无水。赵英新建天水桥之前几年,保定古城才刚实现引水入壕绕城一周。引水之后理应筑桥,所以新建天水桥之前南门石桥业已筑成,或在旧桥的基础上完成重修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3)、先有天水桥 后有南门石桥

这种推测解决了上文所述两通碑文均未提及南门石桥的疑问。剩下的可能性就是当初赵英新建天水桥时不但府河上无石桥,保定南门也无石桥。从那时起到万历十六年(1588)之前,保定东门、北门、西门一一筑起石桥。不过西北二门为石桥是推论而出。至于南门石桥何时修建,是于万历十五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更晚,我们仍然不能给出答案。由于南门石桥与天水桥设计上的紧密关联,以及护城河的出水口设计对府河的依赖,保定南门石桥的修建或大规模改建在天水桥建成之后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保定南关府河码头。可见城墙上的魁星楼 城墙下有树的地方是护城河

上述疑问的解决,有待于这座古桥的进一步发掘,专家进一步考证和新史料的不断出现。

编辑:吴蔚  杨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