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6个技巧

 张福涛lu70kpm9 2020-03-19

当教师开始讲课时,首先要想:学生为什么要听我讲课。这也是在线教学技巧中最重要的一点——激发动机居首位。这也是线上教学与面授教学的最大区别,面授教学中学生听不听,他都要坐在那里,可以被你掌控;而线上教学,学生听不听、想不想听、听得怎么样都无法掌控。所以,激发强烈的思维动机最重要。

1.

线上教学中要擅于制造新异信息

在人类大脑中,几乎所有信号都需要经过丘脑才能转发到上层脑区。在转发过程中,丘脑会起到初步整合和筛选信息的作用,部分信息被摒弃、削弱,部分信息被放大、聚焦。丘脑的信息筛选机制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主进行,也可以在注意力机制下有意识地放大或聚焦被人所注意到的信息(当然,其余部分自然被削弱或摒弃)。

丘脑为何要筛选进到大脑的信息?因为,来自感官的信息量远超脑的处理能力!它以什么标准筛选信息?筛选对生存有意义的信息,即新异信息。优秀教师擅于制造新异信息,看下面这些案例👇

在线教学,如何创建新异性?
  • 适合于镜头前的表演;

  • 适合于镜头前的道具;

  • “意料之外”的关联内容;

  • 迷语;

  • “意料之外”的语言(幽默);

......
2.

线上教学中要擅于激发学生情绪

哺乳脑的主要功能是情感和记忆。其中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海马体负责记住相应环境及其应对反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情绪/情感是价值的标尺,是认知的动机。情感生动机,产生了情感的行为就会产生动机;反过来,产生动机的东西必然有强烈的情感支持。所以,擅长激发情感、情绪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因为,他会让学生牢牢地跟着他走,然后新皮层中理性和逻辑的教学才能生效。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情感呢?首先,要让学生感到知识“与我有关”。

网红教师向波在讲化学课时,他讲了一课《屁中的化学》。向波老师讲响屁不臭、臭屁不响,把化学知识跟人的屁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习效果显著。

还有一个例子,深圳罗于扬老师在讲数学中的“角”这一课时,设置了一个互动环节《人人身体都有角》,学生们异常兴奋,反应热烈。👇

所以,制造与我有关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调动人的情绪。

在线教学,如何激发情感?
  • 与我有关(知识与我的联系);

  • 学生追求社会认同的天性;
  • 知识的趣味性;

  • 教师的幽默感;

3.

有效教学要从一个好问题开始

以上我们介绍了1脑(爬虫脑)和2脑(哺乳脑)所关注的“意义”。事实上,任何认知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动力的支持。那么,能不能通过认知过程本身激发情感动力呢?这就到了2脑和3脑的结合部——悬念和认知冲突。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提问技巧。

设置悬念要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开始,有知道的部分,有不知道的部分,要产生无法解释的原因,或是无法预测的结果,这样才可能有悬念。比如,为什么中国的神仙横着飞,外国的神仙竖着飞?中500万与考上清华北大,哪个概率大?

认知冲突是和已知的矛盾。当有两个解释或者两个经验,但结果不一样时,自我冲突就来了。人有追求认知一致的强烈心理动力。

有效教学要从一个好问题开始。好问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悬念感或认知冲突,如果做不到,就说明还不能从认知和情感结合的层面激发学生的动机。
4.

用联系的方式教知识

学习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创建连接的过程,尤其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内部经验和外部信息之间建立联接。老师教的不是知识,教的是联系或者用联系的方式教知识。

前面说的是,学习必须依靠原有经验。但对于很多新知识来说,学生是不可能有相关经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发生有效的学习行为。那该怎么办呢?一是借鉴,另一个是创造。今天我们主要讲借鉴——也就是如何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人类语言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类比和隐喻。人的大脑就是通过理解类比、理解比喻获得对语言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不借助类比就无法有效思考。反过来说,每个人都有借助类比进行思考的本能。

类比有两种经典的用法。除了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进行类比,找到相似之处,进而自行发现规律以外,还有一种更常用的用法,将熟悉的东西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类比。案例如下👇

以上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思维的本能之一:类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如下图👇

比如,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全部知识,以及个体所能获得的知识,一定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如何给学生创造情境、创造学习体验,让学生形成经验,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抽象”,也是利用人类思维本能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

5.

用视觉化的方式讲授

当我们听到一句话、一段话时,必须要能够将句子、段落中的所有词汇解析出来,并建立起恰当的关系,才能理解。比如下面👇图片中两句话,即使每个词汇的意思你都懂,但当你读完一遍后,能否顺利地提取出所有元素,并在脑海中将“所有元素”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构建出来呢?

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存在困难的。同样的,这种大段文字式的表达方式也不能够促使学生在脑海里进行有效地“组织”。元素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到突显,整体意思的理解就会遇到困难。

碎片化的知识无法长时间保留是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必须要在碎片化信息之间建立起关系,才能实现长时间记忆。要促进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我们就需要了解语言文字是“碎片式”的表达方式。当信息单纯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时,由于语言文字是顺序化、逐字逐句逐段说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对于这个知识的整体(知识内部的复杂关系)来说,必然是一个“碎片”。这个“碎片”传到学生的脑中,就会给“组织”带来巨大困难。

而人的视觉,天生就是“整体式”的感知方式,因而视觉擅长于复杂结构的表达。这就是我常说的——“可视化”促进认知!当我们把大段文字中的要点提炼出来,并用各种形状把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才更有利于学生来“组织”这些信息,关系才能得到突显,“意义学习”才能发生。请看以下两张图的对比👇

6.

鼓励学生输出可以增强学习效果

思维的一个特点是隐性,不仅别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所以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容易掉到坑里。比如江苏的孙永老师就说过,课前认真备课,上课激情演讲,但巨大的投入和努力换来的却是学生反馈的平淡无奇。

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老师的讲解会给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结构,但在长时记忆中是不稳固、不清晰的。它会导致需要的时候想不起来,使用的时候说不清楚,内容经常混淆。如何才能让认知模型得到巩固?

上面这张图是我画的思维的“冰山模型”。它表达的是,人脑中存储的长时记忆,本质上都是隐性的,如果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又该如何“强化”“巩固”呢?

所以,必须要让他先提取出来,最好是明确地表达出来。《Science》中一篇论文明确地揭示了一个规则——在提取的时候,会重构知识!因为提取过程意味着他必须根据环境(比如老师的要求)来决定提取什么、先提取什么、后提取什么。如果再要求他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话,那就更有效了,因为要想表达出来,他就必须知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强化了信息之间的关系,他的认知结构就会慢慢稳固、清晰,这就是“提取式学习”的内在机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展提取的思维活动,最简单的就是提问,哪怕是设问,也要停几秒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提取”一下。

从上图所示的“学习金字塔”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所有效果好的方式都是输出式的学习方式。一句话,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输出式学习最有效呢?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可知,输出式学习是一种“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用“显性化”的方式促使思维更加清晰、明确。

江苏的孙永老师(上文提到过)知道了被动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后,马上开始调整方向,投身实践。每节课后他都让学生自己画知识图表进行复习,作为作业上交。孙永老师说:学生的反馈让我目瞪口呆,原来学生不是真的笨,他们的主动性令人瞠目结舌,原来学习效果可以这么之好。

思维显性化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语言方式表达,让学生发言、提问(但也要注意参与率的问题)。老师面对面课堂上用的开火车、复述、分组讨论的方式,在在线教学中不容易实施,所以我们要找一些在在线教学中容易实施的,比如说下节课让学生讲(上麦、录微课)。

在线教学中适合什么样的输出方式呢?

语言输出,是一种常用的输出方法。但语言输出的效率相对较低,学生的参与率不容易提升,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组织起来不容易。我特别提倡“输出 情感(创作) 视觉(结构)”相结合的输出方式,叫“图形组织者”教学策略。其实就是让学生在通过听讲初步掌握知识后,用画各种知识图表的方式来梳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下很容易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文章来源:晓羊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