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扔书有感

 韦海生 2020-03-19

昨天清点了两年来购买的几百本书,我把还未拆封和两年内也不会再看的二十几本书毫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里,顿时觉得清爽了许多。

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送人或者继续收藏,原因很简单:连自己都看不上的书,就没有收藏的价值,更不可能送人了。虽说我不喜欢读的书,不代表他人就不喜欢,但不加选择地赠书可能会败坏一部分朋友的阅读品味,我本可以送更好的书给他们,为什么把准备扔掉的书送出去呢?有的好书我会买两本,一本自己留着一本送人,或者经过精心挑选之后再赠送。

而我扔掉的那些书算不上一流,都是在某一个阶段看到谁谁推荐就买了,没有去想是否适合自己,这也算是一种无脑的表现吧。这些书长期占据我三个书架的某一个角落,久而久之会让我慢慢养成与一流书籍无缘的习惯。有句话说:一件东西如果可有可无,最好就不要有。如果有了,就会占据你的时间、空间和精力,而它们本该是留给更有价值的东西的。

书也一样。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又没有多大价值的书多多少少会占据我的时间,无意间减少了我接触更多好书的可能,扔掉多少是不必可惜的。这些书曾被我奉为经典,因为根据一些牛人推荐的书单购买的,包括各种正典,好像自己读了这些书之后就比许多读书人高出一截,品味也会提升,甚至看不上各种读书会了。当真正读完之后还是有一定的收获,可我还是喜欢读《金瓶梅》,读法语诗,读但丁,甚至日本和歌,我宁愿把生命耗费在这些书上。

买书和交友一样,每个阶段都会结识许多新朋友,能够沉淀下来成为好友的不多,而老朋友也会疏于联系慢慢淡忘了一部分,只有性情相投的才可能一见如故。正如这些年遇到不计其数的好书,能够让自己一看再看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将成为匆匆过客,只是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罢了。

所谓“智者不藏书”有几分道理,哪些书不合胃口了,厌倦了,就可以及时处理掉,不必为了藏书才读书,即使没有一本书也不会影响我的阅读习惯,书只是身外物。有人会以读书的名义社交,有人会以读书的名义敛财,还有人读书是为了让脑部更发达,无一例外的书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各取所需罢了。至于读了多少,用什么方法读倒是无关紧要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书中读出不一样的自己,如果书里书外都是同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以前我参加过的各种线下活动,尤其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谈论某一导师、听他的演说,上他的课,读他推荐的书,实践他的读书方法,现在想来多么无聊——读书竟然出于这么可笑的理由,我都差点认不出自己来了。这时我才意识到独立阅读多么重要,这一点大多数喜欢从众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一个人精力有限,为什么不多花一些时间来自我思考呢?

我有一个想法,在两三年内组织一个乌托邦式的读书会,找一个安静的场所,里面有自由交流的空间,有一排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好书。我愿意承担所有费用,包括买书。我和每个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没有各种玩法,没有导师,那里只聚集一些像我一样的读书人,大家可以读书、思考、自由讨论,定期聚会。而我看过不会再看或者没时间看的书都可以摆上对外书架上,不必一本本地扔进垃圾桶里了。

从现在起,我只买精心挑选的书,不再参考他人的书单,不买一些扔掉不心疼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