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总需要招收有经验的人?为什么我们总需要用情绪来做管理?

 坚持最后5分钟 2020-03-19

记忆

导读:你企业有没有这些现象:总是需要招收有经验的人才;老板、管理者总是需要用情绪来做管理;部门之间总是需要用争吵来解决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企业没有通过规范化流程、电子化流程、知识化流程将企业中零散的、无序的知识、经验进行储存、运用,这种经验、知识的储存就是企业“组织记忆”的打造,它是企业解决问题的模板、决策执行的依据。本文将引导你理解为什么要建立企业的组织记忆?以及打造企业组织记忆的核心要点。

1、什么是组织记忆 ●

什么是组织记忆?组织记忆指组织储存的能对现在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组织的各种活动涉及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借助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记忆和共同的解释,作为决策执行的结果被组织储存起来,成为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当组织需要做出新的决策时,有关信息将被重新提取,从而对组织决策产生影响。

记忆的工具,记忆中包含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以及重新提取的过程,产生的结果等各项要素的综合构成了组织的记忆。

2、管理者的思考 ●

(1)为什么我们总需要招收有经验的人?

相比其他行业,制造型企业的人员流失率是相对较大的一个群体。企业从创立到发展,不断地有员工进进出出,多年下来企业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基层操作型人才,也“空降”了不少能人,可以说,企业是不缺经验的。

问题就在于我们企业里面没有形成组织记忆。企业没有把经验丰富、操作娴熟的老员工的经验智慧形成企业的知识库。比如,将经验型员工的操作动作拍成视频作影像分析、作培训教材;企业没有将经验型的管理人才的管理思路、方法固化成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SOP。

所以,企业一直在寻找人才的路上,殊不知最好的经验、最好的人才一直在企业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有去总结、提炼。

(2)为什么我们总需要用情绪来做管理?

很多管理者,特别是老板的情绪很不受控,久而久之形成了靠情绪做管理的习惯,动怒伤心、伤身,还无法解决问题。

朗欧曾经辅导了一个浙江的企业,该企业是做医疗器械的,精密模具件是它们产品的核心,模具数量非常得多,部分模具只有模具主管才找得到。他们遇到的问题是,这个模具主管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不在厂内,不是在客户那就是在供应商那里,导致企业时常因为模具主管不在工厂而找不到模具而延误生产,老板也时常因为此事大发雷霆却又无可无奈。

有次就因为找模具的问题,这个老板一个电话打到了模具主管那里,那个模具主管跟老板说,“我在供应商这里,现在回不来”。这个老板跟我说,“我在电话里头明明听到了麻将声,他肯定是在打麻将。”那个老板非常生气,但是他跟我讲“我得忍住,小不忍则乱大谋。”因为核心技术在那个模具主管手上,一个企业、一个老板被经验给“绑架”了。最后这位老板跟那个模具主管说,“那你忙完早点回来,我找你有点事。”

后来,朗欧老师进驻到该企业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每天记录这个模具主管的工作内容,起初是让该模具主管自己记录,过一段时间后由老师安排稽查员做好记录。通过一个月的记录发现,该模具主管2/3的工作都可以在本厂内完成,然后,我们在周例会上将这个记录的数据、事实进行呈现,从此以后,该模具主管规规矩矩。这就是打造企业组织记忆的魅力所在,换种方式,打造好企业的组织记忆比靠情绪做管理有效得多。因为组织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和呈现,它是客观的。

(3)为什么我们总需要用争吵来解决问题?

如果你关注法官判断,你会发现一个现象,百分之八九十的案件都不是当庭宣判的,而是择日再判。为什么要择日再判?就是要通过材料、证据的整理对案件进行更缜密的评估和审判,用组织记忆的方式告诉你事实,最后宣判当天给你呈现出来,在事实面前,当事人只有两条路,认罪或上诉。法官判案讲的是事实、证据,这也是种组织记忆,哪里还需要用争吵来解决问题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曾经问过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你企业的标准工时是怎么来的?是测量出来的吗?”大部分管理者认为标准工时是测量出来的。其实,标准工时不是测量出来的,它是统计出来的。很多管理专业化科班出身的人并不认同我这个观点,但我的观点是源于我带领朗欧咨询团队为一百多家企业实施驻厂辅导总结而来,我相信这个观点更切合我们中国中小工厂的现状。

我们先对标准工时的定义做个了解,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工序所需的人工时间。管理学上对标准工时的测量也有多种,主要有:秒表测量法、模特法、简明工作因素法等。

我为什么说标准工时不是测量出来的,而是统计出来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出一个新产品后,员工往往做得很慢。当IE技术员拿着秒表去测标准工时的时候,员工一看厂牌写着“技术部”,职位还是“IE技术员”,还拿个秒表,员工心里就有底了,心想“我的动作放慢点,等老板把单价定了后,我再拼命干,这样我的收入就高了。”这就是我反对用测量的方式来定标准工时的原因,我原来也是IE出身,我认为数据测量更多的是充当辅助的作用,更多的是要靠统计的方式来定标准工时。

其实,数据统计、收集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组织记忆,这种记忆是在组织中储存的,能对现在的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员工第一天做了50个产品,你把它记录下来;第二天,你告诉员工,如果他今天能够连续10天每天都做70个产品,他的绩效评级将上调一级,然后每天再做好记录,一个月下来,你把统计表的数据一核算,就可以核算出合理的一个标准工时、物单价。

●3、打造组织记忆的要点 ●

(1)要将个人经验通过组织记忆转化成组织经验

很多传统制造业对员工的实践经验要求高,但普遍企业面临着,一方面老员工不愿意教,对个人经验极为保守;另一方面老员工也不知如何教。

虽然老员工有丰富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就如同零散的“珍珠”,每一粒都光彩夺目,却无法系统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换句话说,老员工的经验只是个人经验,如果企业没有通过规范化流程将个人经验梳理总结成组织的经验,那么,这个经验就是零散的、无序的,也便无法传承和指导新的员工。

(2)公司里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有组织记忆

企业要遵循的原则是会议要有决议、计划要有跟进、异常要有记录、活动要有痕迹。

表·会议决议

生产异常记录表

(3)组织记忆需要公开透明;

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档案记录仅限于一份简历,这对做好企业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是朗欧正在辅导的项目企业所制定的《个人能力品行档案表》,从人、机、料、法、环多个维度对员工进行测评。

其实,国家对我们每个人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记忆系统。国家的征信系统,对每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记录,并作为借贷关系发生时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裁判文书网、失信人员名单查询网等对每个人是否有失信记录、是否有官司等都有记录。这些都是组织记忆,并没有太高深的东西,我们企业要学习并用好它。

(4)组织记忆需要形成闭环并被运用

(5)组织记忆需要运用好工具

这是一个年产值一百个亿企业的信息化图示,它的制造运用管理系统包括了APS、MES、SCM3个系统,企业要运用信息化工具建好企业的组织记忆。

结语

检查看看你的企业做好组织记忆的建设了吗?从现在开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有组织记忆:会议要有决议、计划要有跟进、异常要有记录、活动要有痕迹。

我们要将零散的、无序的、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规范化流程、信息化等手段转化成组织记忆,组织记忆是企业解决问题的模板、决策执行的依据。你,理解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