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老顽童的收藏馆 2020-03-19

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希小镇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家庭,父亲是当地教堂的司事,海德格尔在年少时期是准备成为一名牧师的,据他自己讲,在1906年读了现象学运动先驱之一弗朗茨·布伦塔诺的《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存在”的多重含义》,从而引发了他对哲学的兴趣,1909年海德格尔成为了一名耶稣见习会的会事,之后因为缺乏工作热情等原因被辞退。随后他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经院哲学,开始研究胡塞尔,并于1915年获得弗赖堡大学的教职,海德格尔经历过一战,同情过纳粹,被征召入过军……他的一生是个精彩的流浪者回归的故事。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海德格尔

生与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界的,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人们要么选择用生之欣喜来掩盖死之悲痛,要么选择天国来躲避对死亡的恐惧,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对死亡的忽视和逃避。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消解了对死亡的“非本真性”态度,其不同于传统死亡哲学的观点使我们不得不对自身的位置和存在进行审视,从而对死亡所蕴含的真理性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此在的整体性存在——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有本真性和非本真性两种可能性,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性,此在都是作为整体存在,此在的存在作为生命的存在在于其还有可能性:

“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身上就有某种它能是和将是的东西尚未到来。‘终结’本身就属于这种尚未到来。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终结是一种能在,也即是属于生存,它界定和规定此在向来可能的整体性。”(《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存在与时间》被公认为海德格尔最伟大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最难读懂的著作之一。

此在可能是个大学教授或者公务员,也可能是个售货员或者保安,但这些可能性都不能说明此在的整体性存在,此在的整体总比这些角色性的可能性要多得多。因为此在的日常角色具有极强的偶然性,例如你可能因为一次公务员考试考得好而走上仕途,也可能因为考试那天拉肚子缺考转而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此在在日常关联中的角色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且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世界才可以维持下去,那作为此在整体性存在的东西是什么?作为整体性的存在必须是与生俱有的,而且必须贯穿此在日常的,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可能性就是死亡。

此在存在的整体性存在在于它是包含着死亡的存在,此在降生时就已经向着死亡前进,为何死亡是此在存在的整体性存在呢?

首先,死亡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别人的死亡代替不了自己的死亡,一个人可以为你去死,但是他无法替你去死,死亡只是你自己的死亡,我们无法共同分担彼此的死亡:

“每个此在向来都必须亲自承担其死亡。只要死亡‘存在’,它在本质上就是我的死亡。”(《存在与时间》)

其次,无论他人的死亡带给我们多大的悲痛,他人之死总比我们丧失的要多,例如一位亲人去世,你丧失的是与这位亲人共在的历史,而死者丧失的是整个世界以及自身历史的完结:

“我们不能在本然意义上经受他人之死,我们至多只是‘在死之旁。’”(《存在与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通过别人的死亡去感受自己的死,当作自己死的经历来承受,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死亡才是地地道道的你自身的可能性存在,其他的可能性是可以替代的;此在之为此在、你所以是你都在于死亡。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被认为是人类文学史上描写死亡的巅峰之作。

死亡的本真与非本真

与存在相对应,死亡也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常人”意识到自己会死,但这并不是一种本真状态上的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在他1886年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展现了主人公伊凡·伊里奇作为一个濒死之人,他不仅认为死亡是件非常新鲜的事,而且根本无法接受:

“他从基捷韦帖尔的逻辑学中学到过一种三段论法:“凯厄斯是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凯厄斯也要死。”在他看来,三段论适用于凯厄斯正确,但绝对不适用于他自己。那个凯厄斯——抽象地指所有人——终有一死,这话绝对正确,但他不是凯厄斯,他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和其他人非常、非常不同的人……凯厄斯确实终有一死,他死是正常的;但是对我来说,对于带着我所有的思想和感情的小伊凡、伊凡·伊里奇来说,那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我要死了,这不可能。那实在是太可怕了。”(《伊凡·伊里奇之死》)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伊凡·伊里奇之死》

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并不是什么异常现象,我们随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对的映射,常人把死亡看作是遥远的东西,似乎自己不吸烟不喝酒不损害身体,死亡就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亡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在遥远的地方等着你,只要你存在,你就拥有死亡的可能性,你就死着,海德格尔将其称为“先行到死亡中去”,而“常人”往往生活在对死亡的排斥当中:

“除了考虑到伊凡·伊里奇的死可能导致的人事调动和升迁,这位大家熟识的同事的死讯,如同往常一样,还激起了听到这一消息的所有人心中沾沾自喜的感觉:“死的人是他不是我。每一个人或想到或感觉到:“还好,他死了,但是我还活着!”(《伊凡·伊里奇之死》)

此在的存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何以“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把对死亡的觉悟称为“忧”,黄裕生曾说:

“不忧天忧地,不忧具体的什么,但总有所忧,这就是死亡。‘忧死’并不是怕死,不是把死亡当作一件具体的不幸事件来思考和忧愁,而是把死亡当作一种可能性承担起来,让自己置身于这种可能性当中去领会和理解自己的存在,这也就是‘出生入死’、‘方生方死’,或者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提前进入死亡’或‘先行到死亡中去。’”(《我们在生死之中》)

首先,垂死将此在个体化。

“如果我让死亡进入我的生命,接受它,直面它,就可以摆脱死亡的恐惧和生活的琐碎——那时候我才会自由地成为自己。”(《存在与时间》)

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可以将自己从“常人”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死亡“就把它作为个体单独的此在来要求它……把此在个体化为它自身”(《存在与时间》)这是一种“朝向死亡的自由”(《存在与时间》)。

其次,在海德格尔看来,对死亡意识的模糊根本就不能算得上是生活,也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一个本真的人只有意识到其死亡的可能性,在面对死亡时才不会害怕(尽管会焦虑),也只有那样,此在才可以 “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

如果人类永生,等待人类的将是巨大的虚空,如果此在不会死亡,拥有的是永恒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去努力呢?

海德格尔死亡哲学:“先行到死亡当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