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勒曼PK巴赫:曾经是“老大”的泰勒曼为何现在不是?我们如何欣赏泰勒曼的音乐?

 司安民 2020-03-19

网络资讯发达的公元2018年,各种信息可以瞬间通过互联网被广为传播。只要你学习能力强,你就可以“装”,你可以今天伪装这个,明天伪装那个。不过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要伪装成古典音乐的资深爱好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十几年前,你还可以拿着音乐教室挂着的几位作曲家说话,什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啊这些。然而时至今日,谁不晓得他们呢?互联网上的短文都看腻了。谁没听过“小无”、“大无”、“命运”、“1812”?如果没有,赶紧打开QQ音乐、网易云……所以,今时今日要伪装成古典音乐的资深乐迷,你要告诉人家,你喜欢泰勒曼(Telemann,1681–1767)而不仅仅是他的好友巴赫;你喜欢雷哈(Anton Reicha,1770 –1836)而不仅是他的好朋友贝多芬、他的学生李斯特、柏辽兹和弗朗克。

泰勒曼(Telemann,1681–1767)

曾经是“老大”的泰勒曼为何现在不是?

要说音乐史上最“委屈”的音乐家是谁,笔者认为非泰勒曼莫属。在巴洛克时代的德国,真正具有头号影响力的德国作曲家并不是巴赫,而是泰勒曼。1722年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乐监首选是泰勒曼。可是,泰勒曼不能脱身于汉堡的职位,据说汉堡方面承诺更高的薪水,才使巴赫有机会任职圣托马斯。以86高龄逝世的泰勒曼,留下了四十部歌剧,一千套左右的管弦乐组曲,约一千七百五十部教堂清唱剧,十六首经文歌,四十六部受难曲,以及为数众多各种编制的室内乐,还有为不同场合而作的特别音乐。泰勒曼的作品,在量上甚至超过巴赫、亨德尔加起来的总数。泰勒曼的作品,在当时来说是符合时代风尚、符合时代精神的,甚至是“前卫”作曲家。他的作曲方式更接近古典主义时期的那些作曲家们,他是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一座桥梁,一个“新音乐”的开拓者。他还主办了一个面向公众的音乐协会,巴赫也曾经是协会的会员。泰勒曼倡导面向公众的音乐,尤其出版了最早的音乐期刊《忠实的音乐大师》,期刊上刊登了众多音乐家们为普罗大众练习与娱乐用的曲子。

看完以上的简要介绍,大家会惊讶,泰勒曼这么牛,现在却为什么被放在一个如此次要的位置呢?古典音乐伟大的圣殿中,为什么没有把他圣像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一起被“供奉”呢?按照音乐学阿尔弗莱德·爱因斯坦(我们熟知的那位物理学家的亲戚)《音乐中的伟大性》一书中的说法,泰勒曼是属于能人(talent)而不是天才(genius)。区分能人与天才的关键是“提炼浓缩”的过程。“巴赫对他的素材的加工,就完全是提炼浓缩的过程,通过音乐的——请注意是‘音乐的’而非‘诗学的’——能量与表述,通过深刻自足的音符象征从而孕育出更有力的生命。”继而爱因斯坦评价泰勒曼:“他的多产远远超过巴赫,也像巴赫(以及后来的莫扎特)一样,他能以所有不同风格的方式创作,无论是法国还是意大利风格。但是,当他以这些风格和方式创作的时候,总残留一些模仿的迹象,虽然是有品味的模仿。”

音乐学家的论述比较晦涩,大家可能不太理解。再加上笔者的“断章取义”,大家或许更加糊涂了。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起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千多套的管弦乐组曲啊,还有其他啊!这难道是从脑袋里面倒出来的!还真的很像这回事。

《泰勒曼长笛四重奏精选》

从贝多芬这座丰碑开始,作曲家都习惯于精雕细琢,并且不断尝试创新,不断破而立之。但是,这种做法不是巴洛克时代所允许的。王公和主教们每周要听一首新的协奏曲或者是一套新的康塔塔,巴赫那200多首康塔塔也是这么来的。当你面对巴赫那200多首康塔塔的乐谱或者唱片的时候,你可能很快就陷入“审美疲劳”的境界。何况泰勒曼那些更为海量的作品。目前出版了几套巴赫作品全集唱片,但是,泰勒曼全集唱片的出版,似乎没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或者,假若出版了,有多少人具备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全部仔细听完呢?所以,“提炼浓缩”的过程或许不是出自于作曲家自身,在当今的视角来看,应该付诸于当代音乐家和演奏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如何在海量的泰勒曼优秀作品中,寻找出更有价值,更为永恒的曲目,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音乐家逐渐为世人呈现出泰勒曼的精髓所在,泰勒曼的音乐虽然可以看作是巴洛克时代的“流行曲”,但是,其中的精华还是葆有永恒价值所在的。在这些音乐家中,德国科隆古乐团的音乐指导、小提琴首席戈贝尔(Goebel),就是佼佼者之一。他在DG公司出版的那些泰勒曼音乐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而且仔细琢磨其演释方法,从而具备非常值得推荐的聆听价值。

写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就会质疑,笔者是否曲解了爱因斯坦所谓的“提炼浓缩”。是的,爱因斯坦在书中强调“提炼浓缩过程与精简有关,但不等同于精简”。上文所说的“精简”工作,本来是作曲家自己完成,却留给后人。这是其一,而精简之上的真正的“提炼浓缩”呢?何谓“音乐的能量与表述”?何谓“通过深刻自足的音符象征从而孕育出更有力的生命”?

《泰勒曼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的12首幻想曲》

要理解这些,还真的要回过头来,从巴赫的视角去察看泰勒曼,比较与琢磨,你就会发现与理解他们的差别。又或者反过来,你从泰勒曼的角度来欣赏巴赫,你也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何谓“伟大性”。泰勒曼也写过小提琴无伴奏的曲子,他没有巴赫的“陈腐”,并没有企图用复调展现“整个宇宙的生命力与规则”所在。泰勒曼没有“提炼”出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恰空舞曲》这样高度的作品,他的作品其实更加平易近人,力图用更加“人性”的方式,呈现音乐的美感与生命力,而不是执着于“神性”规则的追求与表述。泰勒曼所面向的受众是贵族与新兴的富裕市民阶层,他那“高雅的世俗音乐”汲取了意大利和法兰西的时尚,极具美感与魅力。但这样一来,对于象牙塔尖的学者来说,仅仅具备美感,无疑是肤浅的。如果套用科普兰对欣赏音乐三个阶段的定义: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来评论泰勒曼的作品的话。他的音乐是否就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呢?

我们如何欣赏泰勒曼的音乐

若说“美感”,泰勒曼的作品可谓是赏心悦目的。再多的介绍文字也是徒劳,大家欣赏一下戈贝尔在DG发行的这些泰勒曼唱片吧。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关键并不是多看书、多看介绍文章,而是聆听。聆听泰勒曼的作品,你就会发现,真的很美!而且是那种平易近人的、舒适的、欢畅的、健康的美。大量的、美妙的音乐,就像从脑海里面直接涌出来的那样,其实莫扎特也不过如此啊。

《泰勒曼管乐协奏曲精选》

至于第二个层次——“表达”。泰勒曼的音乐貌似没有什么需要表达的。虽然,巴洛克时代没有太多“情节音乐”(Programme Music之前更多教科书翻译成“标题音乐”)而是“纯粹音乐”(Absolute Music)。但施韦泽在《论巴赫》的观点是:“纯粹音乐”是一个伪命题,音乐具有天然的绘画性、叙事性和诗性。巴赫的作品,尤其是宗教音乐作品,其音乐与宗教的叙事、场景的绘画以及唱词所承载的诗意是密不可分的。巴赫通过音乐表达其宗教的激情与能量,更加提炼出所要表述的神性所在。甚至大家认为,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已经脱离了宗教范畴,而是面向人文关怀。泰勒曼也有大量的宗教作品,但是,他的表述与能量是否就低于巴赫?这也是需要聆听与学习才能领会,当然,笔者还是建议你听完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如果你觉得还行,颇有所得,你再去听听泰勒曼的宗教作品吧。

面向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欣赏方面。巴赫的复调固然伟大,但是,主调音乐占据着绝大部分音乐生活的今时今日。聆听复调音乐,领略其奥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从纯音乐技术方面去剖析巴赫作品的伟大,我们需要学习复调音乐教程。但该课程应是音乐学院学生们考试前的噩梦吧,更何况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从复调转回主调的时间点,刚好就是以泰勒曼倡导的“新音乐”为始,至今也将近300年了。虽然,泰勒曼并没有放弃复调,但主调的回归,其实是“公众音乐”的诉求。可以看作是“宗教”到“世俗”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以及所谓的“肤浅”评价,导致如今对泰勒曼的理解明显不如他的好友巴赫。

经过以上的一番论述,或许大家对泰勒曼的音乐作品有一个概貌的认识了。关键还是聆听。比如《D大调为四把独奏小提琴而作协奏曲》(TWV40:202),这种平易近人,非常具备美感的曲子,难道不彰显“天才”的所在?又比如《G大调为两把独奏小提琴、两把协奏小提琴、中提琴与通奏低音而作的协奏曲》(TWV52:G2),这是泰勒曼、巴赫还有皮森泰尔三位音乐家友谊的见证。他们互相借鉴学习,从泰勒曼的音乐中,你可以听到巴赫。而巴赫的音乐中,其实你也知道泰勒曼的存在。众山之巅的巴赫,并不是突兀而孤立的,他有很多好伙伴,比他年长4岁,而且巴赫去世后又多活了17年的泰勒曼,无疑是快乐而成功的一位。大家不要错过他的音乐哦。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