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鄱专栏 | 聆听 | 王运美 | 一脉书香

 香落尘外 2020-03-19

文:王运美  / 主播:西西

图源:网络  /   版式:洛儿

一脉书香

我出生时,曾祖父已去世多年了。对于他的印象,就是每年上坟祭祖时,大人们的口口相传,说他在以前是怎样的威风,怎样的有文化……
      

 听家人说,曾祖父以前担任国民党的保长,管"尧山六社",(六个大村)在当时,作为国民党的基层干部,无非是征收苛捐杂税,到处抓壮丁等"狗腿子"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受了人民的审判和社会的改造。再后来,他经常被戴高帽子接受批斗或游街示众。由于这一特殊经历,祖父虽很有才干,却也只能默默无闻。村民欺负祖父时,指着他的鼻子骂:"你这个伪保长的儿子!"父亲当兵什么都合格,因为是"伪保长"的孙子,直接被从队伍里拉了出来。
       

我自以为受教育多年,对国民党的政府腐败深恶痛绝,也站在革命立场来审视曾祖父:当年他作为伪保长,是不是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但从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口中得到的评价截然相反,他们普遍反映曾祖父是个好人。比如他从不欺善怕恶,对人和气,有同情心。公事公办,从不以权谋私。比如我家老房子,到我上初中时才拆倒,己住了一百多年,柱子都烂了,四壁透风,不蔽风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担任了十八年"尧山六社"保长的房子,那些老人家都说他老实。曾经有一次,公家的木材堆在我家门口像小山一样,曾祖父硬是一根也没有私吞。解放以后,因为他没有什么私有财产,接近贫农,侥幸没有划为"地主",又因为他手上没有血案,所以又免去了牢狱之灾,上面来调查,大多数人说他"好"。

 在从前的乡村,大多数人是文盲,而曾祖父却是知书达礼,人才难得。因此村里村外无论是破头流血的打斗,还是兄弟叔侄分家,都要请他去主持公道,最后立字为证。后来我翻弄祖父的箱柜,就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文书,上面文句流畅,析理生动,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据大人说,那是曾祖父的手迹。
       

曾祖父更像一个文人,或乡村教师,因为他对文化的执着。我小时候求知欲特强,想看书又无处可借,只好把自己家的所有的书都翻出来看,发现了很多线装书。我反复地看,竟无师自通,认识了很多繁体字。有一部手抄的"中国简史",从三皇五帝到辛亥革命,脉络清晰。又有一些手抄的药方,用什么药,治什么病,十分详细。据大人说,这都是曾祖父的手迹。另外,还有算命,看相,合八字,看风水……等"巫书"。听父亲说,曾祖父还是一个"马脚",就是专职抬菩萨的人,我们这里抬菩萨都有专职的人,菩萨好像也通人性,只喜欢老朋友抬它。
       

 曾祖父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讲古"。从前的乡村没电,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又因为穷,一般人吃了晚饭就睡。而我家的灯是最亮的,曾祖父要点两盏灯,每盏灯三根灯芯,燃烧的香油灯飘逸着诱人的香气,曾祖父坐在客厅中堂下,一边是书,一边是醒木,正双目炯炯,头头是道地讲"秦琼卖马"、″薛仁贵征东"、"醉打蒋门神"、"杨家将"、"岳飞传"……听得人如醉如痴,夜深方散,意犹未尽。曾祖父讲"古"是免费的,一年下来,要点完"十八缸油",是不是夸张,有待考证。多年以后,我家还是本村活动中心,爷爷是好客的主人,但爷爷已不讲"古",他们这些老人坐在一起只管叭嗒叭嗒地吸着自制的黄烟,在幽暗的灯光下,烟雾缭绕,星火忽明忽暗,很多时候保持沉默。那个时候,不能乱说话呢,弄不好就有人告密,第二天就要受批斗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爷爷,胆子大,他一来,老远就发牢骚:"世上什么公道?就是死公道!皇帝老子到了时候照样死!"然后坐下,吸烟,很晚才散。
        

我曾经一再追问,曾祖父的那些书的下落,得到的回答是:烧掉了。我十分迷惑,老师说,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谁和那些书有血海深仇呀?父亲说,是某些村民到我家造反,把那些书烧掉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忆犹新:可惜呀,烧了好几担呢!他们用这样抽象的夸张的语言表达了对往事的愤愤不平。这些人除了烧书,顺便把我母亲结婚的银手镯也抢走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睡在祖父脚下,他经常早出晚归,别人说他是个"赌博鬼",没钱也去看。一喝了酒就哭,好像有很多伤心的事。有时哭他的母亲,父亲,弄得我也替他伤心。现在看来,祖父一生也算郁郁不得志了,早年做过土改干部,挺有能力的,又因曾祖父的原因,被拿掉了。中年时,他年仅十五岁的小儿子、我的叔叔,又因为舍身救人不幸早逝,他以头撞墙,悲痛欲绝。而一些村民动不动以"伪保长"儿子这个帽子扣在他身上,使他倍受打击。后来老师告诉祖父,说我成绩好,将来有出息,他十分高兴,告诉他的朋友,并对我出手大方,支持我读书。
       

 我被录取时,祖父已去世了。其时县里派干部下来搞"社教",评先进、落后,不同等级户籍。少数村民以为天赐良机,联合起来到工作组那儿反映我家曾祖父是伪保长,祖父是"赌博鬼",意思想把我从大学里开除回农村,工作组的人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没有予以采纳。
       

 光阴似箭,我有幸站上讲台,传播知识文明也有二十多年了。这使我联想到从前,曾祖父站在香油灯下讲"古",形式虽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这"一脉书香"呢!

作者简介

王运美,中学老师。爱山水、读书、写作。

主播简介

西西,江苏昆山秀峰中学学生,校广播播音员,乐意探索有声世界的无限奇妙。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