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周二三事

 韦海生 2020-03-19


上周日我临时注册了一个.io域名,花了大半天时间用「GitHub+Hexo」搭建了博客,再绑定AlphaSSL证书,一切看上去很美。搭建完成之后却意兴阑珊,搁置在一边,至今还未登陆第二次,用当时的话说:「闲的」。

记录时间开销

于是,周一我就用了柳比歇夫的方法来记录每日时间开销情况。前一两天不太适应,主要依赖于Time meter,Mr time,24PI和「爱今天」等APP,后来习惯记录了就直接用原始的方法——纸和笔。在办公桌上我会放着一本记事本和一支专用笔,以便随时记录;其他零碎时间就随身带一张卡片潦草地记录,然后在花几分钟整理到记事本上。

经过了一周地调整,我减少了进入所谓「时间黑洞」的可能,也让工作和学习更加专注,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原以为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实际上只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做完。但还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比如频繁看表会造成工作中断,记录过于详细会增加行为负担。但是一份时间开销详尽表,更有利于精力管理,我知道了每一分钟花在什么地方,哪些工作才是当下紧要事。

就如王潇所说的:「人一天就有24个小时,你用了一小时投入这些,就无法再去得到另外一些。只有你看见时间的稀少和消逝,你才会逼迫自己去分清楚 到底什么才是你最渴望的。」

珍惜注意力

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它甚至比时间和金钱更加珍贵。金钱可以再生,时间是固定的,注意力才是一个人最稀缺的资源,也是自身产生价值可控的资源。可我们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过于廉价,喜欢凑热闹,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比如最近某个艺人怀孕了,谁的老婆出轨了……等等,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值得为他们操碎了心?我本周看新闻时间不超过40分钟,早上听一听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新闻早班车」,偶尔浏览国际足球新闻,其他业余时间就看书,陪家人。把有限的注意力花在了认为值得投入的地方,因为我知道不去凑那么多热闹,也丝毫不会影响当前的工作和生活。

根据本周「24PI」统计,微信打开时长不到两小时,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得到」和「开智学堂」两个APP。「得到」主要订阅了李笑来的《通向财富自由之路》,每篇文章看2-3遍,写500字阅读笔记。「开智学堂」则是认知写作学课程APP,可能我比较迟钝,不少概念要抄写一遍才理解,还不能用到作业上,所以就用笨方法把APP、视频和GitHub上所有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

至于其他方面就极少关注了,只有那些可以帮助自己成长的事情才值得投入注意力。

尝试有意义的创作

从本周起,开始写书。书名暂定为《一群写作的人》,约30万字,写作时间为15-18个月,大概在2017年底完成初稿。除了日常写作外,要查阅CNKI论文和精读30本左右写作类书籍,还要遵循一些写作原则,比如不写时文,快写慢改和利他原则。

在书中不写当前热门事件,也尽量不写身边的人和事。试想,当新闻里出现了某某被老虎咬了,某某老婆和经纪人出轨了等,就「趁热」挥笔写下数千言,等过了两年、五年后再回头看,是否还看得下去?这种话题是否依然有价值?估计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快速写完一篇文章后,可以直接修改,也可以冷却几天后继续修改,尤其是要公开出版的书,其中的每篇文章一定经过多次修改,直到改不出来为止。这还不算,在资料更新和增加新观点后,还要在新版中补充进去。

所谓利他,就是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观点,小忧伤,从「换我心为你心」到「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写文章,不只是为了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喜好,还要对他人有用,对越来越多的人有用,创作才有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