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当前输入源有哪些?

 韦海生 2020-03-19


每当坐下来开始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积累原来如此贫乏,加上过于「挑食」造成的营养不良,更让我的书面表达能力停滞不前。这种悄然而至的危机感让我不安起来,只有暂做一番梳理才会缓和当前的紧张。

昨天海良问我: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感受?我竟一时答不上来。要说收获是一定有的,至少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可这个「知识」在信息泛滥时代是否有更便捷的获取方式?还是其中有多少已真正转化为智慧?我即买即读的诸如《日本文学史叙说》、《历史深处的民国》《王阳明大传》等,是否得到了心智的解放与成长了?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一直这样读下去不会有太大进步,从提升写作水平和深度思考能力方面来看也帮助不大。还有一点应引起警惕的是我读再多的书至多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民科,而不是专家。只有进入了已经存在的主流学界,在它边界以内成为一名专家才可能有「出声」的机会,否则偶尔发出的只言片语只会淹没在滚滚潮流之中。

那么,我三十多岁「高龄」了应该如何读书和学习才能走上快车道,抵达理想的彼岸?唯有苦读源头之作和成为学徒。

安替在2015年开智大会上提到过「学徒制-合法边缘参与」理论,实际上说的是全方位跟导师学习,成长速度会非常之快,《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本小册子也值得参阅。如果没有导师面提耳命怎么办呢?模仿大师,成为他的学徒。比如我要成为钱钟书式的人物,就以他为榜样,然后不加批判地、甚至盲从地向他学习,有能力拷贝过来也是大师级了。

而读书应读源头之作。如中文写作,《文心雕龙》是绕不过去的,它主要教人们如何通过组织语言去能动地调和天地万物,其中的修辞哲学不仅主导了六朝时代的文学作品,也给后世文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多用心研读,收获一定远比《成为作家》这类书大得多。所谓「道不远人」,掌握了某一门学科的「道」,自然而然就容易理解其衍生出来的「术」了。

除了正襟危坐埋首于各类专业书籍,我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在两小时左右。应当如何改善和取舍我仍举棋不定。手机里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印象笔记,为知笔记和「得到」APP,这也是我每日碎片阅读所倚赖的主要工具。

印象笔记主要剪藏知乎精华问题。通过浏览器剪藏插件把有意义的知乎问答全文保存下来,再选择固定时间阅读(如午饭后半小时)。所选问答为当前兴趣所在,虽然知乎网友素质参差不齐,但如「头脑风暴」一般的讨论也可以收集到不少有趣的写作题材。订阅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一键保存到为知笔记可保留所有格式,阅读体验比印象笔记好,当日选择性保存的文章我花半小时阅读后就删除,仅分类保存有一定启发性的文章。

李笑来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文章,我每日读一篇,有的会读二三遍,写几百字的日记,大约花一个小时。起初对这个专栏有排斥感,因为不喜欢「财富」这样内容偏窄的词。后来方知误解了意思,「财富」不仅仅指的是金钱,身心健康、思维方式和个人成长都是一个人的财富。这部分阅读可能跟自己实际目标关系不大,但作为一个时刻让自己保持思考、学习和记录的习惯也大有益处。

每日还在CNKI下载一篇学术论文来阅读,学科类别将会慢慢聚焦在某一门类上。虽然这些论文在严谨、专业程度和可靠性要弱于英文世界的论文,但在零碎时间里安静地读完一篇文章总比拿着手机抠字闲聊要有更多的成就感。

这些零散的学习和不太集中的日常阅读构成了我当前知识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业余时间分配比例我始终觉得不妥,改进的余地似乎很大却找不着更好的门道。在没有完善的改进方法之前,我只能保持当前的输入方式以期充分利用时间并确保了最低限度的收获。未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且行且努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