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我们记住的文学书

 星河岁月 2020-03-19

《老生》(入选本报年度十佳),贾平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36.00元

这部作品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从二十世纪初直到当下。书中的山川风物、父老乡亲、乡村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剧变,都是作者从小到大亲历或见闻的,这些积淀曾催生出他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品,“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这是作者在《后记》中自言写作此书的初衷,也可视为读者解读这部中国百年乡村历史画卷的一把钥匙。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入选本报年度十佳),阿来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38.00元

文明进程中的藏地传奇、汉藏文化的冲突融汇、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外国势力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插手⋯⋯这一切在阿来从容内敛的描述中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与感慨。它再一次表明,人类的精神创造丰富无边,远非那些既有的概念所能笼罩。阿来严谨准确的史实考察与写作、沉静内敛的文字传达为自己的文学生涯别开生面,也为当代文学的写作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英雄广场》(入选本报年度十佳),[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著,马文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49.00元

《英雄广场》是托马斯·伯恩哈德的最后一部剧作,作者借剧中人物之口,用典型的伯恩哈德式语句对奥地利政治和社会所作的长篇批判,目标直指眼前“丑陋得不堪入目”的世界。此剧临近结尾,五十年前奥地利民众在英雄广场向希特勒欢呼万岁的声音不断地追逐着教授太太,一浪高过一浪,排山倒海般地响彻剧院,也同样拷问着坐在台下的观众,那欢呼的声音中何尝没有他们的父辈,甚至他们自己?

《1980 我们这一届》,张安庆、杨植峰、任家瑜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62.00元

这是一个时代的档案,从社会学视角解读《1980 我们这一届》或许能收获更多启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81位同学讲述着30年来不同的人生故事,展露着既相异又相近的心理轨迹,分布于世界各地数十座城市,涉及数十种职业和领域,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这部书本身就是一批社会学的绝好样本。他们的成长客观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氛围。

《百年好合 民国素人志》,蒋晓云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32.00元

基于对父辈自内陆到台湾乃至流散海外那代人命运颠沛的感慨,想要记录这些人物、故事使其不被时光淹没,蒋晓云提出“民国素人志”系列写作计划,要通过讲述38位民国年间出生的女性的故事来描摹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起伏。《百年好合》中12个故事、一系列女性形象,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身不由己、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中的人心难测跃然纸上、引人唏嘘。

《必须冒犯观众》,李静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39.00元

李静的随笔集《必须冒犯观众》随性、开阔,她追踪当代中国的小说、戏剧、随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同时不断将自己清晰、完整的文学观、人文价值观注入其中,发出深刻的评语。她不断突入当代文学的幽暗腹地,以充满思辨而又富有诗情的诚挚言说,为当下中国文学的精神成长和创造生态奉献着一己之力。(赵鲲)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俄罗斯]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著,张冰译,漓江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25.00元

该书被誉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作者叶罗费耶夫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天才作家,他在这部小说中以典型的后现代手法,辛辣而巧妙地展现了俄国知识分子百年心灵变异史以及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是与作者同名的醉鬼叶罗费耶夫,全书即是假托的传记长诗,采用狂欢化的叙事手法,以戏谑、反讽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扭曲、荒诞、反常的人生境况。

《空巢》,薛忆沩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36.00元

《空巢》借助一个遭受电信诈骗的女人的“一天”,间接呈现她“异化”和“扭曲”的一生。薛忆沩有意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使用母亲“这一代中国人”所熟知的政治语言和权力话语。这是对母亲“这一代中国人”笃信的宏大叙事话语的解构和反讽,实际上,薛忆沩隐约想要透露的,是他对时代、对历史、对革命、对政治的质疑。(林培源)

《蟠虺,刘醒龙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35.00元

《蟠虺》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底层,却是依着人性的底层行走。那些曾经渴望成为“院士”且几乎可以成为“院士”的顶级青铜重器研究者,最终视“院士”为“鼻屎”,让所谓的大知识分子在人性光辉下与天下人殊途同归。小说将考古界自身都没有结论的重大悬疑贯穿始终,主题宏大,对楚文化的神秘和庄严,对出土文物的真伪之辨,承载着大历史宏阔宽悯的气量。

《飘窗》,刘心武著,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35.00元

小说横扫了社会众生相,这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包罗社会万象,同时也是一次激活写实主义的尝试。《飘窗》的深刻性在于,解构了庙堂和江湖二元对立的说法。小说最后,被薛去疾感化了的黑社会庞奇发现薛去疾也堕落之后,失望地将枪指向薛去疾。这是启蒙的困境更是启蒙的悲剧。刘心武写出了笔下人物的生存困境,同时也隐射出一个始终在所有人背后的角色,即资本。

《亲爱的生活》,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著,姚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39.50元

书中包含的14部短篇小说中,门罗依旧以其熟悉的小镇为背景,对生活在镇上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命运细微起伏进行刻画与讲述,对于人物内心世界与情感枝节的描写愈发细腻。书中作品充满了门罗擅长的不露声色的敏锐与对平淡生活中某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含蓄情绪。书中以“终曲”单元呈现的4个短篇小说带有自传性质,甚至触及其童年与成长的部分。

《日头》,关仁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48.00元

关于现代农业、城镇化等现实的描写对作家来说一直是个挑战,《日头》中描写的农村,体现了作家对于农村问题认知的深入,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现实题材的艺术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双重结合。《日头》中文革红卫兵焚烧魁星阁、城镇化拆迁等传奇而热闹的事件背后,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殖民,是乡村文明崩溃的现实。

《三个三重奏》,宁肯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39.80元

 《三个三重奏》是一次大胆的形式主义创新。他以第一人称,以“三重奏”形式讲述了三个故事。小说中的“注释”承担了新的叙事功能和话语功能,因而构成新的虚构空间,这使《三个三重奏》变得立体且具有透视性。宁肯以诗性的语言营造出特殊的语境,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阅读。小说的意象丰富,对于爱与救赎、权力和欲望的解剖,入木三分,有很多哲学意味的反思。

《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加拿大]扬·马特尔著,郭国良、殷牧云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48.00元

这是一本关于书、关于阅读的书,作者是曾写出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扬·马特尔。他在书中以书信形式介绍了101本书,现实中他确实把这些书信寄给了加拿大总理哈珀,总理还先后给他回了七封信。看看这份书单,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诗歌,无所不包,甚至还有《狂人日记》。有意思的是他推荐的第66本书,便是《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

《提堂》,[英]希拉里·曼特尔著,刘国枝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53.00元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此前凭反映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宫廷斗争的《狼厅》夺得2009年布克奖,《提堂》是《狼厅》续集,斩获2012年布克奖,继续刻画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代的历史人物与皇室争斗。作者将女性的细腻、敏感和历史题材的宏大、厚重结合得恰到好处,小说对历史感的把握,对情节递进扣人心弦的设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与人性的发掘,都显示出作者成熟的功力。

《文学史微观察》,李洁非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8月第一版,38.00元

评论家李洁非以有别于常规文学史的写法,从“收入”、“宗派”、“口号”、“会议”、“斗争”、“批示”六个关键词入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近几十年的文学史加以梳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作家的生存状态、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诸多文学之外的因素进行描述、解读,不局限于作家排座次或作品优劣评定,赋予文学史以更有意味的生命力。

《我的名字叫王村》,范小青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36.00元

《我的名字叫王村》既是荒诞的又是真实的,似是而非的逻辑前后的悖论存在于小说,以范小青独有的形式展示出来。她笔下的世界,是我们目光不能及的世界,是夸张变形又似曾相识的事件,而这些事件背后,是中国社会变革中隐含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让我们掩卷思考的时候,是范小青作为小说家最大的贡献。

《吾血吾土》,范稳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范稳笔下的抗战不是写简单的攻城掠地,而是写精神和文化的坚守。小说以一个远征军老兵的命运为线索,时间跨越了从上世纪30年代末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范稳以大量的史料和田野调查为基础,以文学的形式和饱含激情的笔墨试图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并呈现出那些被遗忘在历史缝隙里的民族英雄形象,以重塑我们对历史以及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记忆和思考,《吾血吾土》也因此而厚重。

《惜别》,止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45.00元

《惜别》的题材是极其“大众化”的,将“大众话题”转化成“个人话题”,这是《惜别》最独特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的另类延续。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惜别”,《惜别》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上述“写作风格”之外,本书的素材也是同类书所无法追摹的,譬如止庵母亲的日记和通信。从另一个角度读《惜别》,哲理意味几乎覆盖全部篇章。(谢其章)

《小于一》,[美]约瑟夫·布罗茨基著,黄灿然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45.00元

这是流亡美国的俄裔诗人、作家布罗茨基的散文随笔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问世后便在西方流传甚广,此番中译本问世也是一偿很多中国读者对此书期待有加的心愿。布罗茨基在书中写及他对文学、艺术、政治、生活的看法,更有专文论及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W.H.奥登其人其作,这些文章不止代表了布罗茨基的文学品位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诺奖得主、有世界声誉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格非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45.00元

格非最初接触《金瓶梅》是在20多年前,此后他每隔两三年就要重读这部作品,在阅读中不断有感悟和发现,进而结出如《雪隐鹭鸶》这样二十多万字的研究、解读《金瓶梅》的硕果。作者查阅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学等书籍、资料,将全书放在故事发生的16世纪中国社会背景下观照,从政治、经济、法律、人伦、道德等诸多层面对这部作品进行横向、纵向的剖析,进行文本解读。

《耶路撒冷》,徐则臣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39.80元

“耶路撒冷”在小说中代表着灵魂的忏悔和救赎,表达了作者精神的某种向往。徐则臣以一个“诚实的生活者”的态度,冷静缜密地记录了这一代人所面对的问题。小说试图全景式地梳理和表达70后一代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对于父辈的反思和审视。徐则臣的语言细腻而幽默,充分张力,《耶路撒冷》很厚重,同时很耐读。不仅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推进,同时因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使作品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气象。

《阵痛》,张翎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29.80元

女人在灾难的废墟上,从昨日走到今日,从故土走到他乡,却始终没能走出世道这只手的掌控。”这是张翎在《阵痛》“创作手记”中的话,这部讲述三代中国女性人生起伏的长篇小说印证了这句话中的宿命意味。张翎重点刻画了三位处于不同年代、身份境遇迥异的女性(也是母亲)。“阵痛”不只是她们所必经的身心痛楚,还蕴涵着作者对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随之颠沛动荡的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