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上周写了财富从0到100是怎样积累的?,好多喵粉表示希望“从0到1积累财富”的部分详细讲一讲。于是今天我来填坑啦~ 我在大四的时候看过一本对我非常有用的职场书,叫《“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在此之前,我受某些网络文章的误导,一直以为“社会”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人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就不得不面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能力、没有心机的人会死的很惨云云。而且当年的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个“书呆子”,觉得自己情商又低又不会和人打交道,非常担心自己以后的处境。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告诉了当时距离半年就要进入工作岗位的我,什么才是职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加工作第一天,当时招我进来的综合部主任对我说过一句话:“在这个系统,有一些人是藤蔓(通过某种方式进来的),有一些人是大树(真正有能力的、需要干活儿的人)。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要成为大树。” 如今我已离开前公司近2年,但老领导的教诲依然记忆犹新。再后来我自己当了管理者,对于“我想要什么样的员工”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这次应喵粉们的呼声,我又把四年前看过的这本“神书”重新翻了出来读了一遍。结合作者给出的一些非常有效的建议,综合我自己这么些年的工作经验,写了这篇文章。 1 对工作的失望大多来源于 自己预期过高 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年轻人,在工作之初都是抱着极高的期待的(包括我也不例外)。寒窗苦读16年(or更多),终于有一天学的东西可以用起来了!不久之后就陷入了失望——发现工作和自己想象中一点也不一样。 以我自己来说,我本科学的电气工程,进了国家电网的省物资公司,岗位是物资计划管理。既要看“专业”的技术规范,又要学新的审查要点。这已经是专业对口单位的对口工作了吧?然而,其实我用到的知识连大学专业课上学的10%都不到。 专业对口工作尚且如此,遑论那些“不对口”的工作。 失望之一: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读了,学的知识用不到。 这还没有完。我有个闺蜜,大学的时候读了三个专业,还拿到了毕马威的实习。听起来很厉害吧?她跟我吐槽“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被当成勤杂工来用。” 我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如此,做了一个多月就感觉进入了“重复机械劳动”的循环。想到自己怎么着也是SEU最好专业之一毕业的,国网考试又那么难,重重考核才进来的。结果就让我做这个? 失望之二:工作没意思,都是重复机械劳动。 事实上,几乎没有哪家公司会上来就给实习生/新人委以重任。如果有,那一定是这个人在毕业之前就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比如读了四年大学有3年实习经验,且都是非常出色的那种);或者是那个项目组是新成立的,非常缺人。如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性质的工作,除非领导想不开,才会给新人“委以重任”。 我当年刚毕业的时候非常不理解这件事,只觉得自己一身才华无处施展,领导你怎么就看不到我的才华啊。但现在我作为一个管理者,也同样会做“不给新人重要工作”的决定。 我给写手团分了三级,最基础的任务所有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稿费我会按照文章质量给付。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关于写作能力的“摸底”,我会观察一个人在多次任务中的表现,如果写的好就让TA试试更高一级的定向约稿。这一阶段我依然是有兜底的,会给对方相对充裕的时间,最坏的打算就是“假如这个人的作品不满足要求,我至少可以迅速找一个已经确定能力很强的来当替补,这样是不影响我们整体案子传播的”。如果TA这一档写的很好,多次之后我会再让TA写写更高级别的,同时稿费也会增加。到最高级,就可以算是我们的“王牌写手”了,单篇稿费是最开始基础任务的几倍甚至十倍。 为什么不给新人“委以重任”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当老板对你能力不确定的时候,贸然把重要工作交给你,意味着他得自己承担“你做的不好”带来的损失呀。开始做渠道的时候,我有几次因为团队小伙伴交的稿子不合规,最后不得不自己上手来写,所以后来就在管理制度上调整了。 我们对于工作的失望,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己“预期过高”。 你能力强,不代表老板在一开始就认为你能力强。就算你能力真的很强,也得经历过多次“工作做得好”来证明你“的确能力强”的检验,职级才会逐步提升。如果把“工作简单繁琐”当做“失去工作热情”的理由,除了让你一直原地踏步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这个就是《“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那本书的作者,福井克明说的,“取得成果与获得好评是螺旋上升的”。 有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经历“一腔热血被浇灭”的阶段(特别是第一份工作选择体制的话),开始进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阶段。如果你觉得现状很丧,工作很没意思的话,不妨问问自己:我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觉得“我完成了这个任务就可以下班了”,那现阶段也没什么好改变的,一定是会升职加薪很慢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想做点“事业”的话,可以继续向下看。 2 从“无意义工作”到“有意义工作”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工作都只分为两种——有意义的工作和无意义的工作(from《“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 无意义的工作属于单纯操作或者固定流程工作,换句话说给谁都能干。这样的工作特征是: 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所以当你接到这个任务,脑子里只有“不出错”和“在规定时间完成”两个想法),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也就是重复机械劳动),没办法发挥个性(谁来做都一样)。因为做的不开心,所以你只想早早做完走人,并不会把自己的闲暇时间也花在上面。如果任务量特别大,你不得不留在公司免费加班。而且因为没什么技术含量,即使做得好,也很难引起别人注意,领导只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你觉得这个工作过于简单所以敷衍地“完成”就行,并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成果也就很难有差异化。且因为工作过于简单,做错了就会被批评。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这个循环中,结果就是你会做越来越多的“无意义工作”,并且会越来越讨厌你的工作。收入不会提高,上班会变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有意义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需要大量思考才能完成的,因思考是很难有一个紧迫ddl的,所以通常截止期限会比较宽松。这样的工作是差异化的,能力强的人就很容易凸显出能力。因为是有价值的,做这项工作的人也会感到开心,并不会觉得工作累。而且难度大的工作通常一般都会受到瞩目,如果做好了领导会觉得“小X就是了不起”,做的不好大家也会觉得“唉,正常的嘛,这么难谁都很难做好。” 最终,正反馈会越来越多,你会得到越来越多有意义工作,并且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 3 让“无意义的工作”变得“有意义” 事实上,90%以上的工作都是重复机械劳动,所以如何从中发现有意义的点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作者提供了9种“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的思考方式,我先列出来,然后说说我在不同阶段是怎么用的这些法则的(写到这里忍不住再给作者比个心,真的拯救了当年对职场一无所知的我)。 1. 推测委托者的“期待值” 2. 调查委托者“关心的事” 3. 想象工作的“使用者”和“使用场景” 4. 想象“继任者”和“竞争对手”的行动 5. 关注公司的“六个目的” 6. 把“惊喜”放在心上 7. 通过“数据化”和“分析”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8. 搞清楚“努力”的方向 9. 自己设定期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