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专栏 】 张中信 | 出师未捷身先死 (1)

 香落尘外 2020-03-19

【成都专栏】

文:张中信

版式设计:湛蓝

图源:堆糖

出师未捷身先死

寻找巴蜀人物之诸葛亮(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寓居天府巴蜀时凭吊武侯祠时写下的千古名篇。作者在诗中高度颂扬的主人公,便是中国封建社会智慧与贤臣的化身,历朝历代备受景仰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与他同年出生的还有东汉末帝汉献帝。据韦昭《史书》记载,诸葛亮祖上原本姓葛,原籍琅琊郡诸县。移居阳都县后,因为当地早有葛氏家族,为便于区分两个葛氏宗族,其祖先索性改以诸葛为姓。

诸葛是个大家族,人口多,势力大,文化人多,很多人都有混迹官场的业绩。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西汉文帝时任司隶校尉。他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到了诸葛亮这代,他做了蜀国丞相,哥哥诸葛瑾做了吴国大将军,族弟诸葛诞显名于魏国,一门三人均为冠盖,天下莫不以此为荣。

诸葛亮出生3年后,太平道数十万信徒头裹黄巾,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教主张角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了。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军阀割据,盗贼蜂起,百姓流离,苦难深重。

诸葛亮自幼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在兖州泰山郡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泰山是秦始皇、汉成帝和光武帝封禅之地。而光武帝祭地的仪式,就在泰山东南梁父山。诸葛亮喜好《梁父吟》,每每诵此古谣,脑海中便闪现少年时天真烂漫的生活:登泰山,小天下;游梁父,多豪情。自古以来,齐鲁大地既是儒宗孔子的故乡,又产生过孙武等众多兵家。齐鲁文化的灵气滋润着诸葛亮,为他日后成长为政治家、军事家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梁父吟》虽然只不过是泰山郡梁父县的民间歌谣,却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伴随着诸葛亮度过了漫长的青春岁月,在诸葛亮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这里,人们也许要产生疑问,诸葛亮四岁能记住事吗?就算他再天资聪慧,再博闻强记,都过去24年了,也该忘了吧? 可是告诉你,诸葛亮不仅没忘,后来在卧龙岗耕田种地时,还把这首《梁父吟》重新改写了一遍,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收录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里:

步出齐门外,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诸葛亮27岁走出卧龙岗,事业上可谓轰轰烈烈,如日中天。他27岁出山之前的成长经历,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关《梁父吟》的历史资料却随处可见,这说明了什么?

《三国志》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为什么对《梁父吟》如此情有独钟?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认为:“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诸葛亮高声吟唱《梁父吟》,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断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等待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我们也可以这样的理解,诸葛亮在隆中时也因为长时间不得志,所以他的志向也有动摇的时候,每次到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吟唱起这首《梁父吟》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迷失志向。

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是什么呢?在他的诗歌《梁父吟》中明明白白写着呢,那就是“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他想像齐晏子一样,成为一个能够有“二桃杀三士”那样计谋的智谋之士,栋梁之材。而且按照裴松之的说法,诸葛亮的这个人生志向,在他一开始接触到《梁父吟》时,就已经定型了。诸葛亮时刻在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玩一玩这“二桃杀三士”的智计。

诸葛亮最喜欢先秦的《左氏春秋》,也就是《春秋左传》,可以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境地。《春秋左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有道是“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传”。《春秋左传》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 记载了春秋各国的重要史实。其中,着重记述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状况,可谓是“体大思精,鸿篇巨制”。

诸葛亮幼年母亲病故,父亲娶了继母。诸葛亮在哥哥诸葛瑾和继母的照顾下渐渐长大。不久,父亲因病辞世,诸葛亮便主要依靠叔叔诸葛玄照顾。14岁那年,诸葛亮随叔叔诸葛玄奔南方赴任,先后辗转南昌等地,后来投奔荆州牧刘表,到了荆州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当他长到17岁时,叔叔诸葛玄病死,诸葛亮再次变得无依无靠。

为解决一家人的生计,诸葛亮决定搬到乡下居住,躬耕陇亩,自食其力。来到距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下来。在隆中,他学会了种田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晴耕雨读,春种秋收的日子。从一个官宦人家的公子沦落为一介农夫,诸葛亮的青少年经历,可谓历经白云苍狗,世事变幻!不到20岁的年纪,却历经丧母、丧父、丧叔,千里沦落,土里刨食的艰辛生活磨砺,诸葛亮承受了一个人所能够承受的苦难的极限。在躬耕陇亩的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脑海中萦绕着的人生抱负。在此期间,他为自己确立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宗旨。诸葛亮的一生,不论是隐居隆中,还是出任蜀国丞相,都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作风,这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从隆中东行20里,可到州治襄阳。天下虽然大乱,襄阳却独获安定,文化空气相当浓厚。关西、兖、豫学士迁徙来此的就有数千人。到此避难的读书人大都是海内的优秀人物,他们的到来,使全国汉学中心,从西北洛阳迅速转向东南襄阳。

诸葛亮的住所,正好处在全国学术文化中心和人才荟萃之地。他如饥似渴,贪婪地汲取着古往今来的宝贵知识营养。由于心中始终怀着想做大事的念头,他的读书方法也很独特。读书一般皆 “观其大略”,关注治国治军的知识,领会精神实质,不死抠字句,不在细枝末节上枉费精力,此方法极具战略家的读书眼光。

诸葛亮自然不会墨守经书,他期望自己通过一番历练,将来在文治武功上,有乐毅那样一番建树,因此兵法对他来说是非学不可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学习上,非常注重经世致用,这也是以司马徽为首的荆州学派的一贯主张。面对天下大乱,如何才能够干一番大事业,书本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诸葛亮一边耕躬,一边广泛结交朝野人士,他得到了在野派领袖人物庞德公的赏识。那个时候,就是州牧刘表每次也只能在田间同庞德公谈话,诸葛亮则获准可以登堂入室。庞德公十分器重这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评价他是人中“卧龙”。诸葛亮得到乡野儒林领袖庞德公的高度评价,消息传出去,使他在当地很有了些名气。

当时,庞、刁、马、黄四姓是襄阳一带有势力的大族,而诸葛亮与他们都有交往。关系最密切的还是黄承彦。黄家是南阳名氏,妻子蔡氏,同刘表后妻是亲姐妹。他看上了诸葛亮,主动答应将自己才貌一般的女儿嫁给诸葛亮。诸葛亮的婚姻观与众不同,他要德才,不要相貌。

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样的美男子,却娶了黄氏为妻,而且是由老丈人黄承彦上门提亲的。作为一个读书人,诸葛亮当时要权没权,要势没势,连起码的镀金文凭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山野村夫,落魄书生。这样子哪个女的看得上他?肯定是要做个“剩男”了。

通过多方结交,四处活动。诸葛亮人在隆中,触角早已伸向四面八方,不断获得南北东西各方争斗的信息。他的学问大有长进,经历和见识也远非昔比。乱世人早熟,诸葛亮凭着勤奋,逐步成长为当世第一流人才;乱世人的命运既奇特且充满灾难,但又可能遇到罕见的历史机遇。诸葛亮企图像管仲、乐毅那样发挥自己的惊世才情,乱世当空,澄清天下,但前提是必须遇上齐桓公、燕昭王那样的伯乐,方可实现自己的鸿鹄大志。

现实社会中,谁才是齐桓公、燕昭王呢?诸葛亮举目四顾,他想如果找不到赏识自己的明主,还不如寂寞隐居林泉,了此一生。卧龙不得不在隆中山野蛰伏着,寂寞地等待着出山的时机。

诸葛亮27岁时,中原群雄逐鹿,已使一些英雄豪杰脱颖而出,首推北方的曹操和东吴的孙权。对曹操,诸葛亮十分反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轨野心,根本不愿意投奔他。至于江东政权,兄长诸葛瑾已在那里效力。还有刘璋,割据着长江上游的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却没有多大的作为,行将被人所灭,他怎么也没有看在眼里。既然没有合适的主子投奔,那只好继续等待了。

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有名的常败将军,从出道以来,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却屡败不悔,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目前正在荆州寄人篱下,是刘表的客军。此人远祖乃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衰落了。刘备幼年就学于名儒卢植,却不喜欢读书,只爱犬马、音乐、华美的衣服。时逢天下大乱,他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后来又丢了徐州,只好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暗中密谋诛杀曹操,抢夺曹操的地盘,最终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经典细节,曹操与刘备同席饮酒,曹操抓住刘备的手说:“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尔!”那样的场景,怎一个刺激了得啊!虽然刘备假装吓得手足无措,惊恐中打翻了面前的酒盅,试图遮掩自己内心的不安。但是,无论他怎样伪装,曹操心中绝对明白,这个刘使君绝不只是个矮檐下的苦主啊。刘备最终会脱离曹操的掌控,开创一片新天地,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时,刘备也产生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他在荆州寄寓多年,内心很不平静。自己起兵17年来,艰苦备尝,四处奔波,为什么总是不成功?自己眼下兵不过数千,实力太弱是主要原因。不过,各路英雄初起时,兵力雄厚的也不多啊!应该是自己制订的作战方略不对,或者自己原本就没有“治国”方略,而且手下也的确存在武将强、智士弱的事实,要想事业成功,还必须有雄韬伟略的仁人志士加盟才行。

哪里有这样的人才呢?刘备想到司马徽,他是荆州士人的领袖,讲究经世致用,在荆楚一带很有号召力。当刘备向司马徽征询意见时,却听他道:“儒生俗士,岂能精通时务!精通时务者当在俊杰中。”他兴奋地告诉刘备:“这样的俊杰,我们这里有两位,一位卧龙,一位凤雏。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士元。”

诸葛亮不汲汲求名,因而很少有人知道其真才实学。刘备来荆州已经六年,也才第一次听说。回到新野,一向很受刘备器重的徐庶(字元直)也向他推荐诸葛亮:“有一位诸葛孔明,乃人中卧龙,将军是否打算见见他?”

“请你带他一道来见我吧!”刘备说。“这样恐怕不好办,只可由将军见他,不能让他屈驾前来。依我看将军不如屈尊前去拜访他好点。”徐庶委婉地答道。

说去就去!刘备实在有些求贤若渴了,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立即从新野出发,取道襄阳,直奔赴隆中拜访卧龙而去。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拜访,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又不在家,就吵闹着要回去,被刘备喝住。最后,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后,准备第三次去拜谒诸葛亮。连关羽都有些不耐烦地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前去,如他敢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关羽、张飞狠狠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前往拜见诸葛亮。当他们赶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时分,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茅庐外站到诸葛亮醒来,才被同意进屋谈话。这就是后世最为让人唏嘘的“三顾茅庐”典故的由来。

建安十二年(207)十月,隆冬时节。诸葛亮住在隆中茅草搭盖的简朴房舍中,与“三顾茅庐”的刘备终于相见。这位人称卧龙的青年才俊,长身玉立,面目和蔼可亲,英气天纵,让人一见倾心。刘备此时已经47岁,虽属汉朝皇室后裔,对待卧龙态度却十分谦恭,他屏退左右闲人,在逼人的寒气中与诸葛亮促膝密谈。他开口便直奔主题:“汉室衰微,奸臣盗权,主上在外蒙难。我不量自己的德和力,打算伸张大义于天下,只是智慧浅陋,屡遭失败,落到今天的地步。但志向仍未放弃,你认为这个大计该怎么制订?”推心置腹的一番求教,显示了他三顾茅庐的一片赤诚。

诸葛亮胸有成竹,他总结群雄混战的历史经验,预测未来发展形势,阐明刘备兴复汉室的阶段和方针。这就是历史上千古流传的《隆中对》。诸葛亮首先从指导思想讲起。他指出群雄混战的基本经验,是依靠“人谋”取胜。当初比较弱小的割据势力,依靠自身努力强大起来,原先强大的反而失败了。袁、曹之争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事件,曹操转弱为强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他回顾说:“自从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起袁绍,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然而终于击破袁绍,转弱为强,这原因不只是天时,也是人谋的结果。”

接下来他谈到刘备应该借鉴曹操的经验,改进战略环境,放眼天下大势。这时全国境内除了刘备以外,还存在六股地方势力:北方的曹操、韩遂、马超、公孙渊,南方的孙权、刘璋、张鲁。诸葛亮作了这样的估计:曹操和孙权,将生存下来,其他都将灭亡。刘备也有条件生存下来,届时同曹、孙三分天下。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同他争锋。”刘备实力如此弱小,至少目前不应该与曹操争强斗胜。

谈到江东形势:“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肯为孙氏效力。这股力量,可以用作外援,却不容去吞并。”他告诉刘备,江东他吃不掉,也不能吃,还要同它联合抗曹,否则南方也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

那么,刘备又将如何夺取天下呢?诸葛亮建议分近期远期两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为目标,主要有三项任务:“荆州北据汉、沔(汉水上游)二水;利益穷尽南海,东连江东吴、会稽两郡(今长江三角洲和浙闽),西通巴蜀(今四川),这是英雄可用武之地,而荆州之主刘表不能固守。不知将军有没有意思?”也就是说第一项任务是刘备必须要谋取荆州。

“益州险要,四塞之地,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益州之主刘璋愚昧、软弱,张鲁威胁其北面……将军既然是皇家后代,信用和道义传遍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何不取而代之呢?”第二项任务就是接着要夺取益州。

第三项任务,同孙权结盟。孙氏正在内争三江五湖之利,局限在东南一隅,然而迟早会走出江南的闭锁状态,进入全国斗争的前沿阵地,到那时候搞联合是完全有现实可能性的。近期计划实现后,刘备将与曹、孙三分天下,并成为获利最大的一家。可以说,诸葛亮尚未出茅庐,已规划出天下三分的现实态势。正所谓,秀才不出门,可定天下事。诸葛亮的一席三分天下的妙论,让刘备恍然大悟。

接下来诸葛亮再谈远期规划,以统一全国、兴复汉室为目标。首先要治理荆、益两州,任务是:“守住两地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理政务。”刘备在实现近期目标后,实力得以大大增强,将与曹操争锋,问题是要选择最有利的时机。“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上宛城(今河南南阳)、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军队攻入秦川(陕西今关中),果真如此,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矣。”

诸葛亮制订的这个《隆中对》,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诉刘备:争夺天下,光凭美好愿望和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得通盘谋算,成竹在胸才行。

听君一席话,刘备大开眼界,连连点头称赞。当时,全国十几个军阀混战的旧格局即将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建立,刘备能否夺取天下,一切尚不明朗,大家都看不清现实的变化。唯有诸葛亮看清了,不仅在《隆中对》中对形势发展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制订出明确的中长期战略。这些判断和战略,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应验,影响了一代历史的走势。《隆中对》可以说真乃千古杰作,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大战略家的历史地位。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自己一生事业系于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然而,这正是诸葛亮高明之处。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这个优点,自己去了便能够受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的,舍刘备其谁?再就是,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很令人感激了。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历代文人学士的基本底线。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实力更加重要,把未来看得比当前更重要。他毅然选择了一条艰难并伴有风险的人生道路,一切都只能等待自己去开创。诸葛亮心中明白,只要走出这一步,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就全部交付与这个“刘皇叔”了。

 · 待续 · 

图 | 堆糖

文 、版式设计 | 湛蓝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成都书》等著作25。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四川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励。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