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路上】杨娥 | 佛光禅影红佛寺

 香落尘外 2020-03-19

   作者:杨娥

   图源:网络

   版式设计:路人

佛光禅影红佛寺

红佛寺是一座隐藏在云海仙山上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位于秦岭余脉的伏牛山麓,隶属河南省鲁山县赵村镇三岔口村岈脖组,三面环山,壁崖陡峭,从山的鞍部撕开一个口子,蜿蜒曲环通向村外。

红佛寺虽然没有坐落在名山大川,但却处于出洛入宛,通鲁连栾的重要关隘。就单在鲁山境内,它北连焦山,南出中汤,西及大佛寺,东望鲁阳城,也是手可摘星月,履足走四方的魅力禅乡。

从鲁山县城出发,经昭平台景区一路西进,由中汤向北转道进入三岔口村,再沿进山公路行至堂沟村桥,一路蜿蜒山道直达红佛寺。沿途风光别致,溪涧与山路时时交错,景观与情趣相融,是一个典型的纵深峡谷地带,红佛寺就深藏在这高耸险峻的东大岭半山腰上。早年建禅院时,缘由一晕悬浮霞红,开光峭崖石壁朦胧“佛”像,遂命名为红佛寺,流传至今,其风景之旖旎,禅意之神秘,佛光之灵验,昭示着虔诚的佛缘中人低眉合十,一路朝拜,千里歌圣。

红佛寺右侧的滴水崖,石高千仞,瀑布如帘,下面有一个天然石洞,长约十米,深约六米,高约三米,据说是王母娘娘思念落凡鲁峰山的织女姑娘,驾祥云驭长风观鲁山景貌,发现此处石峭水碧,风景秀美,天然洞穴宽敞明亮,舒适宜居,就落下云头,在此安身,教化村民养蚕织布,裁缝衣服,用石磨做豆腐,石镰取火,从茹毛饮血走向刀耕火种的人类文明,农闲时节召唤织女在此相聚,以叙母女天伦之情。人们有感于王母娘娘的慈善,就在洞内用陶泥塑刻她的形象,把她栖身的石洞叫做“老母洞”,供奉香火,顶礼膜拜。

时光在物换星移里流转了成百上千载。到了春秋末期,战国初年,我国著名的平民哲学家墨子,在鲁阳中汤他的外婆家降生,因出生时有许多被誉为“小凤凰”的吉祥鸟——红腹锦鸡在天空盘旋环绕,赐福降祥,故取名为翟。少年时代的墨子,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染过布,在长久的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工学的开山鼻祖。在他的家乡,沙河水奔流东去,伏牛山绵延横亘。汤池温泉启迪着他的灵感,凤凰祥瑞氤氲着他的博爱,他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匡扶天下正义。于是他足穿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东到齐国,北到郑、卫,并打算南到越地,但终未成行,之后他把弟子带回家乡,来到香火鼎盛,儒道云集的“老母洞”进行讲学。

这是大自然赐予他的摩崖石洞,三面倚山,石壁千丈,灵峭幽峻,石缝中旁逸斜出的树木葱葱荣荣,各种花草葳葳蕤蕤,在不同的时节次第开放,四季繁荣。滴水崖上一泓瀑布涓流飞漱,跌宕轰鸣,似万千梅花随风溅落,山水云虹,晦明出没,变幻不可名状。滴水崖旁的石梯子陡峭险峻,一级级的天然石阶直通上天坑,连绵起伏的群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千峰竞秀,水墨云彤,或日出或霞落,云雾蒸腾,蔚为壮观,“老母洞”汇聚着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和人类智慧的卓然灵光,墨子的思想也是在这里得到飞跃升华。他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此地便成了墨子讲学布道的重要场所。

 面对连绵的战火,墨子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说服鲁班止楚攻宋。鲁班所做云梯,其实得益于他和墨子经常行走在滴水崖上的石梯,启发了灵感,而为云梯助楚攻宋。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出兵,在滴水崖前的青石板上以衣带为城,以竹片为器,与鲁班演绎战争,至今与鲁班布阵的青石板依然存在,激荡着千年的正义和兼爱,守望着历史的风烟和浮云。

暮年的墨子虽然隐居在熊背的黑隐寺,但真正让他心仪的地方却是这远离尘嚣的摩崖石洞。就在昔日老母打坐的地方,他修行养心,著书立说,成册的竹简堆满了洞穴,写书困了的时候,他就走出洞穴帮助山民染布晒布,耕田锄禾。人们感于墨子的功德,在他去世后,就把他葬在石梯子之上的上天坑,那里距离天堂最近,是崇山峻岭中难得的一个大坪塘,青㭎树郁郁葱葱,山野花葳蕤繁盛,墨子墓在小土埂上,山神护佑,日月增辉,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山岗,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墨坟儿”,把“老母洞”改称为“墨子洞”享受香火供奉。

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当地人受惠于天神恩施和墨子的科技启蒙,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过着自给自足的富裕生活。

到了唐代,吏治清明,佛教盛行。我国的第一个女皇武则天,派大臣走基层体察民情,听说有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富足安乐,一定是块风水宝地,上有神灵保佑,下有自然润泽,方可物华天宝,世外大同。于是就有迎合上意的地方官绅,在滴水崖左侧一百米外建造禅寺,篆刻唐贤碑文于青石,追赐王母娘娘庙号武圣母,雕神塑像于高堂,诸神安坐,仙列司位。庙宇落成之时,一抹彩虹氤氲成滴水崖峭壁上的朦胧“佛”光,从老母洞逶迤而来,笼罩于寺庙之上,于是木工匠人在紫檀木上雕刻“红佛寺”三个大字悬于庙堂之上,以示虔敬。从此,红佛寺走向鼎盛时期。

历史的天空刀光剑影,人类的长河生生不息。明朝中后期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荡涤了这个小山村的和平与安宁。昔日的繁荣与文明被甄没在历史的褶皱里,战争、叛乱、瘟疫肆虐了远古的文明,一切都暗淡于日月星辰的转换之中。上百年的风抚雨泽,沧海桑田,红佛寺森木参天,荆棘葱茏,鸟飞兽走,水溶石穿,佛光暗淡,禅踪荒芜,繁荣归于沉寂,文明隐于尘埃。

每一段历史的改朝换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末大规模的中原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拜别祖根,背井离乡来到河南西部蛮荒之地,安家落户。

在这股移民的洪流中,有一个名叫王明君的秀才,拖儿带女携从家眷,一路奔波劳顿来到中汤,饥寒困乏,就在温泉旁边露宿下来。第二天醒来,遭到当地土著居民的驱赶,就转身向北进入山高林密的红佛寺,这里荆棘丛生,土质肥沃,褐青石板硕大无比,可以晒布晾纸风干食物,是天然的晾晒场,众多的石坎洞穴,又可以遮风挡雨,暂居栖身,非常适宜生存,王氏秀才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荒落户。由于这里遍地荆棘,就唤其地名“千荆扒”,开始落地生根。

一日,王明君在千荆扒沙盘地开荒时,发现一尊铜像,手执竹简,青巾束发,面貌清秀和善,熟读史书的王秀才,知道这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的雕像,可是,这珍贵的铜尊塑像,怎么会弃在这荒山野岭呢?他环顾四周,急忙割开一条通道,拨开荆棘,发现一天然石洞,洞内陈设俨然有人居迹象,就把铜像放置洞内,继续探幽访踪,当他割开一蓬栅子笼后,奇迹终于出现了,林木森森处,一座残垣破庙掩映其中,门楹上书刻有“鲁西朝阳山红佛寺”字样。王明君欣喜若狂,原来这里属于鲁阳境内,也曾有过昨日芳华!

于是,这个饱读诗书的秀才,脱下青衫,换上袈裟,身背乾坤袋,手持转经筒,四处化缘,讲经布道,使得许多佛缘中人捐资出力,修复了这座深山古寺,并且增设新廊,扩大建筑,飞檐走兽,青砖黛瓦,威严壮观。    

现在的红佛寺,有大雄宝殿三间,明间供奉释迦牟尼,中堂禅坐武胜母,陶泥金身,高约三米;左右立迦叶、弥勒佛像;次间分别列文殊和普贤菩萨像;释迦牟尼像两侧塑十八罗汉。左侧滴水崖下的石屋,供奉中国平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墨子。至此,红佛寺成为佛道合一的 精神殿堂。其旖旎风光实为鲁邑盛景。

红佛寺是一个神秘而又颇具文化底蕴的佛道合一的梵音圣地,在少林寺碑文中也有记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愿一袭灵瑞,普度众生。

作者简介:

杨娥 河南鲁山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鲁山县作协会员,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有作品在《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作家选刊》《散文在线》等媒体平台发表。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