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嘉文:千家诗漫话(四)

 MAY的学习簿 2020-03-19

盈视讲坛


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这两首诗都是名作,而且内容相互关联,所以在各种唐诗选本中,常常放在一起来讲。通行的讲解,大致都先讲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永贞革新失败以后,革新派领袖王叔文、王伾和支持革新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或被杀,或被贬,其中刘、柳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司马在唐朝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儿,按照朱畅思老师的说法,就属于“九年级二班第七小组副组长助理”这样的级别。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仕途蹭蹬十年之后,才被召回京城,朝廷有重新启用他的意思。

但是没成想,十年的磨砺并没有打磨掉刘禹锡火爆耿直的脾气,刚回到京城,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刘禹锡就写下了这首《玄都观桃花》:“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辛辣地嘲讽了朝廷里的当权者,于是又遭到报复,被贬到了更远的广东连州。但十四年之后,不屈不挠的刘禹锡再次回到京城,以胜利者的姿态写下了“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言。这就是第二首诗的由来。

刘禹锡

这两首诗背后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这样,想必大家对这些内容也早已熟知。今天主要想聊一些更深刻的故事。

首先,关于“永贞革新”中的几位代表人物,特别是“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王伾和王叔文,在历史中的评价很不好,说声名狼藉都不为过。王叔文是一个志大才疏型的人物,《旧唐书》中介绍王叔文说:“王叔文者,越州山阴人也。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看来王叔文喜欢讲大道理,但其实自身能力有限,书读的不多,只不过是因为棋下的好而得到了唐德宗的欣赏,后来入东宫辅佐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顺宗。又得到了唐顺宗的信任,对他言听计从。其实从执政能力上讲,王叔文并没有什么真正突出的地方。

至于另外一位革新派的领袖人物王伾,更是一个相貌丑陋、声名狼藉的小人。《旧唐书》中说:“伾阘茸,不如叔文,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吴语,素为太子之所亵狎。”阘茸,指人品格卑劣。王伾相貌丑陋、胸无大志,不会说唐朝时的“普通话”,而是操着一口来自落后地区的方言,是唐顺宗身边的一个佞臣,靠着溜须拍马、投其所好得到了唐顺宗的宠信。更有甚者是他人品卑劣,只知道贪污受贿、任人唯财。家门口挤满了行贿送礼的——“车马填凑,而伾门尤盛,珍玩赂遗,岁时不绝。”(《旧唐书·王伾传》)

王伾还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大柜子,柜子没有门,就在顶上开了一个洞,专门用来装受贿得来的财宝。到了晚上,王伾的老婆就在柜子上铺上被褥,干脆睡在上面。“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旧唐书·王伾传》)。

不仅如此,二王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对待反对他们的政敌也是很凌厉的,以至于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旧唐书》中说他们:“任喜怒凌人,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

其次,“永贞革新”因其改革主张限制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而在历史上多给予正面评价,可二王等人同宦官俱文珍斗争的同时又与另一位宦官李忠言勾结在一起,至于削藩,他们的政敌则是干得更漂亮,历史上对“元和天子”及群臣削藩的功绩无不赞叹。他们所反对的皇帝唐宪宗,恰恰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唯一一位堪称杰出的皇帝。史书中夸其为“承十一叶之基运,荡六十年之妖气”,唐宪宗李纯和武元衡、裴度等人定策削藩,诛杀了叛乱的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錡等人,雪夜入蔡州,活捉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使得各地穷凶极恶的藩镇纷纷投降,唐王朝重现了难得一见的中兴气象,一度又焕发出盎然的生机。李商隐《韩碑》诗曾赞道:“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张祜诗中也夸:“万古元和史,功名万古殊。”就连刘禹锡自己听说了李愬雪夜平定蔡州的奇迹后,也写下了“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样的诗句。

李愬雪夜入蔡州

真实的历史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忠即奸的脸谱化区分法是很荒唐的,正如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品德高尚、学识广博之人,却一生成为政敌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要把刘禹锡、柳宗元的政敌都想象成白脸的奸臣。

再次,还需要指出,刘禹锡在写了第一首《玄都观桃花》之后,引起当时皇帝和权臣们的反感确是事实,但对于他的“报复”也并不算多残酷。刘禹锡本来是朗州司马,芝麻大的官儿,现改为连州刺史,刺史在唐朝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所以实际上是升职了,而且升了不少,只不过就是地域偏远了点。

最后,当刘禹锡十四年后再度归来,写下第二首诗《再游玄都观》时,皇帝已经走马灯般地换了好几位: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当年的政敌也几乎死绝。刘禹锡身体健壮,熬死了唐朝五代皇帝,也熬死了所有的政敌,如今重回长安,尘归尘、土归土,刘禹锡心中,想必也不尽是胜利的喜悦吧。“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当中当然有宣告胜利的意味,但也并不是单纯地耀武扬威,其中包括了对人世沧桑的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