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落杂文】 风剪云 | 如果你是悲伤的,请翻翻鲁迅的苦痛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如果你是悲伤的......

文:风剪云 | 版式设计:湛蓝

1

“我看最卑微的野花都有意义,但在眼泪无法企及的地方深藏。”这是朱光潜先生在阐述他对眼泪文学的观点时的经典句子,读来我深有同感。与我等年龄相仿从农村出来的人,小时候的草屋(经常漏雨)、柴门(关不住风)、油灯(时常缺油)是最不陌生的记忆,至于生活上的拮据等其它,自不必累述。但我也始终拒绝眼泪文学,绝口不提生活的困苦,比起对幸福的向往,那些是不值得提的。一段记忆的定格,只有经历过才会深刻,只有了解的才会懂得,即使提了,很多人也是无法体会的。

当今,不少人喜欢反复累述那些所谓的苦难岁月和悲伤经历,以一段看上去伤感且有少许励志的文字来记录宣扬那些往事,而这类文字,写的人会说是流着泪写的,更有一些热衷于此类文字剧本的在制作过程中说掉了多少多少次泪。这些,就是眼泪文学的范畴,对此类文字我也读,但我不会流泪,罪过不在作品,可能我与朱光潜先生自诩的铁石心肠一样,况且也有观点的类似认同,因为我觉得,衡量文学作品的优劣,不是以眼泪多寡来定论的。并且,后来再见到这样的文字,我会以一瞥绕道的方式处理。柏拉图曾研究过人性,研究发现人生来就有一种哀怜癖,就像一种饥渴,一种馋瘾,而此类文字的出现,正巧诱惑了人的这种癖好的戒断症状,因此显得很有市场,甚至广为流传成为叫座的卖点。其实,这些文字中所及的苦痛实在是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我总觉得,会诉说苦难不是本领,能吞噬苦痛才是能力。苦难只是人生的一个历练过程,走不出苦难才是悲哀与悲伤的。

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鲁迅(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其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职业:公务员、教师、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呐喊》、《彷徨》等)这个名字,差不多每个上过学的人都会知道(但现在的孩子估计够呛,各种原因造成)。在近现代史上,他的人品,他那犀利的笔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生时代的作文和一生的做人,其集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称之伟大绝不为过。许多人只看到鲁迅先生鲜亮、战斗的风采,却不知道其在家庭经历、个人生活和思想方面所经历的苦痛,以巨大而刻骨去形容实有欠缺。假如现今有些人在文字中渲染的那点小料都觉得是苦难的话,那么鲁迅的骨头恐怕就是黄柏做的,而他流淌的血液便是黄连汤了!

但是,我们看鲁迅先生所有的作品,以及社会流传的故事,鲁迅先生对其自身所经历的苦难与伤痛从未见提及。所以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有一本名为《四十不坏》的书,曾讲到过鲁迅先生的智慧与痛苦,特别是其转化痛苦的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叫苦抱怨的人借鉴学习。

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所经历的苦痛:

家道中落精神受辱,兄弟失和分道扬镳。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其时他的祖父周福清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体弱的知识分子。祖父因科举行贿入狱,判的是斩监候,故每年的秋季问斩时要花钱营救,候斩数年家底被折腾一空。由此,鲁迅便早早知道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后来其父亲的秀才也被革除,其父病死后,家中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家境更是难以维持。鲁迅后来工作时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鲁迅祖辈三代都是体弱多病型的,其在少年时期就频繁出入于当铺与药铺之间,遭人白眼和羞辱。在其无以生计的时候,有人怂恿少年的鲁迅偷钱,并放出流言说他真的偷了,致使一个孱弱的少年背上了小偷的名声,无疑是个巨大的精神压力。鲁迅有兄弟三人,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失和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表面上看是家庭纠纷,局外人难以知道其真正原因。周作人的日本夫人羽太信子主持着整个高消费的家庭生活,而鲁迅只是这个大家庭的奉献者。后来因为家庭不和等原因,鲁迅搬出了周家住宅,兄弟骨肉分离,再后来由于兄弟二人思想政见上的分歧,兄弟的关系日益疏远。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所不被人知的原因使其兄弟失和肯定对鲁迅打击很大,要知道二人曾与林语堂等一起创办过《语丝》周刊多年。

婚姻不幸廿年苦度,常年病痛不得安神。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于是赶回家探望。古习俗冲喜治病,鲁迅回家后就被簇拥着与朱安成了亲。朱安大字不识,且是裹脚女人,自然不是接受过新青年思想的鲁迅所喜欢的。但是,鲁迅承孝,为了母亲大人的病能好转,只能默默接受这桩现在看来颇为滑稽的婚事,成亲当夜哭湿枕头定是自然。次日,鲁迅在书房里一个人独睡,第四天就跑回日本开始了漫长的避居。因此,与朱安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不得不承受和压抑着这精神上的痛苦,且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式的禁欲生活长达20年之久。1923年鲁迅回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授课,与正在读书的许广平相识并相爱,一年后与许喜结连理,并相伴终生。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发生师生恋的近现代名人之一,但在这之前,却在旧式婚姻的囚笼里自我禁闭了20年之久,可见精神上承受了多大的苦痛。身体上,病痛对鲁迅的折磨也是从未间断,鲁迅从小身体就不大好(或许是基因关系吧),他的父亲就是个病弱书生,而鲁迅在家道中落后的日子里,饥饱随意,起居无规律,因此染上一身病,胃病、牙病、气管炎、神经痛等症长期折磨着他,看病和吃药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每年看病都达几十次,病痛给予鲁迅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也是非常人可比的。

民众麻木思想压抑,政敌众多打压频频。如果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药》这篇小说的话,从中可以窥见鲁迅的思想意愿,鲁迅对因民众的麻木无法唤醒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和纠结,在作品中被渲染到极致。对于鲁迅来说,救世的思想得不到呼应产生的痛苦,胜过其个人体肤、生活的痛苦百倍千倍。特别是其留学日本时期,那次著名的幻灯事件,成了鲁迅先生无法抹去的心理情结。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中国人被当成俄国侦探来枪毙,周围的中国同胞伸长脖子去观看,却没有表情。对“看客”问题的思索,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拿起了灵魂的手术刀。鲁迅先觉者的苦痛,来自于中国思想革命的艰难,鲁迅这样的首先发现了真理的人,就要忍受不被众生理解的大痛苦。而以笔为武器的鲁迅,又因为其激进的思想、犀利的文字而遭到众多政敌的污蔑和迫害,特别是中篇小说《阿Q正传》发表后,更是遭到当局对作品影射谁的探询,因此著述经常受到当局的查禁,国民政府更是对其武力征伐和文力征伐并举,造成文无处发,话无地讲,以致鲁迅先生发出了“大约凡是主张改革的文章,现在几乎不能发表,甚至还带累刊物。所以在报上,我已经没有发表的地方……黑暗之极,无理可说,我自有生以来,第一次遇见”的痛苦愤慨。

鲁迅先生的一生浸染着痛苦,但他从不将这种痛苦作为一种累述去博取眼泪和同情,而是将深深的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力量,形成继续战斗的思想。可以得见的如:对民众的理解和同情。比如对祥林嫂的迷信,祥林嫂虽然迷信,但不可为了破除迷信,就否定了她的唯一希望,因此有了“迷信可存,伪士当去”的说法;鲁迅的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他就经常给她买,母亲看不懂他的小说,他也不急于“启蒙”。对战友亲人的谦恭忍让和鼓励,其中包括对朱安的尊重,不因为不喜欢就过激或羞辱;对爱人许广平,不能够相互理解之处,他就自己化解。许广平回忆,鲁迅生气时躺在阳台上独自承受,这很像受伤的狼隐身到深山密林里,自己舐舔伤囗。而对为中国改革奔走的猛士,鲁迅则说“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他们哪怕是最微弱的慰藉”。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态度。对于敌人,鲁迅先生始终是个坚定的战士,始终保持“严打”和轻蔑的态度,真正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如同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他对那些支持反动政府屠杀爱国学生、对那些叛变革命后又来污蔑他人的人,他愤怒地然而又是轻蔑地予以揭露、驳斥,坚持“痛打落水狗”的立场,不肯“费厄泼赖”,因为恶狗上岸后还会咬人。将痛苦转化为写作的方式。这是鲁迅先生对痛苦最重要的转化方式,但绝不是如一些人自我哭诉的浅薄记叙博取眼泪,而是以写作表达对生活的反抗、对丑恶的揭露,换一种方式以真实的写照唤醒更多的人,从而在解脱自己灵魂枷锁的同时服务社会。比如《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深夜在旷野里惨伤地嗥叫,这是“北方的狼”意象来源。

可能,对鲁迅先生的苦难的解析并不到位,但是在日渐富裕和谐幸福的新时代,如果说还有谁比鲁迅先生那时痛苦,我肯定会打个问号。鲁迅先生说过:“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我总觉得,如今当一个人有足够丰富的经历时,即使那些苦痛的存在足以影响你一段时间的生活或成为你一辈子的烙印,我们也全然不必在乎,更不必沉溺在那些阴影中不能自拔。就算你有能力去以文字的方式描写那些经历的苦痛,刻画那些苦难的场景和画面,也不要让它成为自怜或博取眼泪和同情的佐料。何不让它升华成一种激励人们去努力克服困难、度过苦难的借鉴,从而从容地应对这个飞速发展的复杂的世界。

因此我说,一段文字的成功与否,不是你赚取了多少读者的眼泪,勾起了读者天生的哀怜癖,而是让读者知道还有一种超过叫人流泪的境界。个人认为,生活在和平安逸的当今时代,我们写作还是要以愉悦心情,激励上进,弘扬美德为主旋律,把自己在人生自然中所领略到的东西以趣味为修养表现出来,让文字创作成为脱离小我,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要沉溺在无谓的悲伤中。就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一首诗里所说的“最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达得出的那么深的思致。”

所有的苦痛,是你人生的宝贵的历练,而不是你沉湎退走的理由。

作者简介

风剪云,本名周卫东,江苏靖江人氏,客居山东青岛。闲暇时喜欢读书写字,无笔尖生花之才,染墨仅以心绪为端,年华如逝水而记忆长存,但求他日,一壶酒一盏茶,捧半寸斜阳品今生所历,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