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子 | 端午.香包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端午.香包

作者:麦子 | 版式设计:凤尾

端午节的清晨,孩子们还在熟睡,母亲们踩着晨露去割艾草,天明之前,家家户户每扇窗上已经挂满了艾草。据说艾草有辟邪、防病、保健康的作用。它独特的味道,还可以驱赶蚊虫。之后,母亲小心翼翼给孩子的脖子、手腕、脚腕上戴上五彩丝线拧成的花绳绳,耳朵里抹上雄黄,衣服上缝上香包,纽扣上挂上艾草。
     “五毒”香包是最耐人寻味的一种 ,所谓“五毒”,就是蝎子、蜈蚣、蛇、蜥蜴和蜘蛛。家里视为珍宝的男孩子,额头上点着雄黄痣,身上缀着各种香包,背上驮着个“大青蛙”,胸前穿着“五毒”肚兜。
      “五毒”青蛙,用绿色绸缎或者绿色棉布打底,在包里面填些棉花,还有香草,青蛙的背上绣着活灵活现的壁虎、蝎子、蜈蚣、蜘蛛,背在孩子的背上,香气可以弥漫很久。
     母亲不识字,手却十分灵巧,悟性也很高,大家经济上都不富裕,买不起绸缎,她就自己揣摩,折下炕席上的竹签,剪成笔尖的形状,将粉笔磨成粉,兑水,炕席做成的“笔”蘸着粉笔“水”在肚兜上画上“五毒”的图案,然后用蚕丝,一针针的刺绣,色彩搭配合理,形态栩栩如生。
      经济稍微好一点的家里,孩子都会有三五件肚兜,颜色只有大红色和金黄色两种,从端午穿到秋凉。夏天太热,小孩子光着屁股,只穿一件肚兜,顽皮可爱又可以防止肚子受凉。 
     因为母亲的缘故,儿子小时候穿过好几件“五毒”肚兜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戴香包穿“五毒”肚兜的习俗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这种精湛的民间手艺却流传了下来。
      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品种之多,花样之新,令国内外客商叹为观止。他们蜂拥而来,带动了庆阳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3年,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庆阳已被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香包高质量、大批量的生产,让千家万户的妇女们,既利用了漫漫冬日富裕的时间,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和母亲同时代的姑姑婶婶婆婆阿姨们都积极地发挥着余热,满足而丰富。如今,香包生产基地,遍布城乡。香包节的承办和延展是对民间手工艺术最大程度的认可和传承,是母亲那一辈人最欣慰的事情。

作者:麦子,一个爱生活,爱文字的女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