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韵故事征文 | 海韵丨我的茶故事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人生是过程,工作是历练。学习促成长,喝茶伴岁月。我的喝茶时间早于我的工作时间,我的茶故事就从我的童年说起。

我的茶故事

作者:海韵

编辑:强哥

1.

>>>茶记忆篇<<<

童年,我对茶的记忆是茉莉花香,会苦。在我十周岁之前,因为爸妈都在外地工作,所以我和我的依玛、依姑(分别指奶奶、姑姑,系福州话)一家人一起生活在福州的乡下,我对茶的记忆是从那时候开始。依稀记得有一天在外玩耍回家,闻到一股花香,在花香的指引下,我走到厨房,原来香味是从我姑爹(指姑丈,系福州话)端着喝的那个搪瓷杯发出来的,我很好奇吵着也要喝,依姑说:“小孩子不能喝茶,影响生长。”姑爹端着茶杯笑着对我说:“会苦,不信你喝喝看。”我呡了一口,真的有苦味,后来我就不吵着要喝茶了。姑爹说他杯中泡的是福州茉莉花茶,那个茶香就是茉莉花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中不常泡茶,泡茶就是用来招呼客人的,我们福州老家的乡下人十分纯朴又热情好客,招呼客人说的话总是:“走进来食茶吧,有闲再来食茶啊。”所以在家中,我只要闻到茉莉花香,我就知道要么我姑爹下班回来了,要么就是家里来客人了。

在我读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时,一种亲情的危机感,促使我阿爸(指爸爸,系闽南话)下定决心,哪怕我还不会说闽南话,也不管我一起长大的表妹如何哭闹不舍,也一定要把我带到他们身边。之后的日子,我就随父母生活在福建瓷都德化县城。阿爸的专业是陶瓷工艺,瓷土陶土、瓷器陶器、生产设备都是他研究的对象,研究陶瓷的人基本上都好喝茶,阿爸也一样,所以家中饭桌上总摆放着茶盘、茶壶、茶杯等茶具,茶壶里随时都有茶水。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口渴喝水,趁着父母还没回家,我和我小弟、小妹一样,都是随手抓起泡茶壶,直接用嘴接茶壶里的茶水喝,那感觉特爽特解渴。有时不小心喝到隔夜茶,好像也没什么事。那时候我阿爸最开心的事,就是闲暇时和车间工友凑在一起,就着花生米喝喝小酒,然后泡茶、聊天,而我们小孩子就常常喝他们泡过五六泡之后的茶,那茶不苦、好喝、解渴。     

参加工作后,我对茶的记忆是从保温杯里浸泡着茶叶喝茶,过渡到用盖碗泡功夫茶。我19岁参加工作,在单位里我是小字辈,单位里管年纪大的都是在“姓”之前冠以“老”字,单位里喝茶的都是老同志,工作间隙喝的都是厦门茶厂纸盒装的乌龙茶、一枝春、铁观音,同事来自不同地方,泡茶的习惯也有差异。同办公室的老施(厦门本地人),烟抽得挺大的,他是用盖碗泡乌龙茶的,老是把乌龙茶泡得像酱油一样黑乎乎的不见底,我禁不住好奇地问他:“泡这么浓这么黑,一定很苦涩吧。”他一边抖掉手中的烟灰,一边呑云吐雾,惬意地眨几下眼睛,开玩笑地说:“这样才够力,比较有滋味,咱们厦门有句俗语叫‘茶要厚、母要老’(闽南话“老婆”发音“母”,意思就是喝茶要喝浓厚的,娶老婆要娶年龄大些的)”,后来这话成了我们同事之间喝茶时开玩笑的经典语录。同办公室另一位同事老许,他是江苏武进人,从不抽烟,他习惯于直接把乌龙茶倒一小撮在保温杯里,然后冲入开水,再吹去杯水面上的茶沫之后开始喝茶,再发出声响地喝了大半杯后,盖上杯盖浸泡着,说下次喝时,如果茶水太浓了,就加点白开水兑着喝,要不然就一次喝干,只留茶渣在保温杯里,随时再冲泡。也许是这个方法更省钱、更简单便捷,又或者受他影响比较大,我就学他的方法泡茶。随着时间推移到了90年代,因工作往来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就随大流改成用盖碗泡功夫茶,所喝的茶也随大流地变成了安溪铁观音以及单位偶尔发的厦门茶厂海堤功夫(红茶)。安溪铁观音留给我的茶记忆就是入口清香、提神醒脑,而海堤红茶味道与之前喝厦门茶厂的乌龙茶、一枝春味道差不多,入口浓香甘醇,有老厦门的味道。

我对茶禅的认识,源于上面提到的那个老许同事给我讲的一首诗。我至今依然记得,有一天,他一边啜喝着茶,一边给我讲那首他最喜欢的古诗,也就是这首古诗直接影响着我之后的为人处事之道。这首诗就是唐朝·布袋和尚的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插秧诗”,却充满禅理。只有在插秧时低头,才能望见水田倒影的蓝天;只有“身心清净”才能“悟道”;只有专心致志、弓腰退步,才能“插好秧、插满田”;插秧时倒着走,看上去是退步,实际上是进步。做人做事也一样,“低头”不见得是“儒弱”,“低头”能见“水中天”,善于“舍弃”与“示弱”,看上去是“退步”了,实际上是“进步”。生活中适当地“舍弃”和“示弱”,这是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他说喝茶让人身心清净,能够化解满腹委曲的最好方法,就是独自一人喝着茶,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首诗的禅意。

时间到了2016年9月份的某一天,一个很偶然的事,也就是同事想买比较好的云南普洱茶,让我与云南普洱茶结缘,并对普洱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茶学习篇<<<

我对云南普洱茶的静心学习,也是这两三个月的事,是在一个云南普洱茶茶群中,向群里的茶学老师、品茶高手学到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收获良多。

——“茶要喝过才知道”。我曾经很喜欢在群里猜茶,看到群茶友发出的叶底和泡出的茶汤,就开始似懂非懂地猜,有时是边百度边猜,但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后来群里的老师说:“茶要喝过才知道,不能隔空猜茶”,这话蕴含着哲理。茶,光靠看、触、嗅,还是难以断定它究竟好或不好,只有真正入口品尝和细细体会,才能知晓其中的苦涩甘甜麻等滋味,才能体会喝茶后给身体带来的感受。世间万事万物也是这个理,所谓实践出真知,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鲁迅先生也说过“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茶要喝透”。在群里,我曾追问“怎样才能喝透?喝到什么程度算喝透?”没有答案。但其实“没有答案”就是答案。所谓喝过容易喝透难,要说喝过一款茶,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而要做到喝透一款茶,却不是那么容易,但也就是因为“喝透”难,所以茶才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喝透”正是茶所具有的无限魅力。如何做到“喝透?”首先是“专一”,也就是“专注一款茶”,然后再专注其他很多款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有一天你真的“喝透”了,你也许就成为品茶高手了。说得通俗一点,所谓的“喝透”,是用无数的“茶”喂出来,“多喝茶”才能“喝好茶”。这与上世纪“一个摄影家需要用一火车的胶卷来供养”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何做到“专注”?我的体会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要做到五个心,即对茶要敬心,泡茶要细心,煮茶要耐心,沏茶要专心,品茶要静心。我看过记录片《茶马古道》,知道了西南地区砖茶、饼茶的由来,我对茶及茶人充满了崇敬之心,我更加惜茶。在泡茶煮茶时,我喜欢细心观察,看茶叶舒展姿态,看茶叶在沸水中舞蹈,看茶底的模样。我学习耐心地等待烧水和煮茶,逐步掌握时间和火候,心无旁鹜地专心沏茶,静心闻香品茗,让口中充满茶汤不留余地,让茶汤停留在口中,屏住呼吸,让味蕾充分享受茶的滋味,尔后慢慢流过喉咙,体会喝茶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任何感受。

——在群里,我还曾追问:同一款茶同一个人泡经常口感、体感差异很大,原因是什么?有茶友说的特别好:“茶与水邂逅,茶汤与六根切磋,五蕴生;本我混杂五蕴,所以茶非茶,常感慨心变茶变,其实品茶就是静心观照菩提,五蕴皆空,六根清净,让身体做个容器,方识茶是茶。”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静心,真正的静心,是让身体做个容器,方识茶是茶。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群里听老师介绍品鉴“易武麻黑黄片生茶”时,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有种种的问题和烦恼,解决问题和烦恼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修行要亲近善知识,得到慧的启发,修行可以少走弯路。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静心、需要沉思。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3.

>>>茶功效篇<<<

茶有许多功效,这是我喜欢茶的最主要原因。

茶的物理功效。茶有许多有益成份,这些只要上网百度自行学习就可以知道了。这里我讲一个真实的经历,说说茶的物理功效。就在2016年10月7日(国庆放假期间),我带老妈到周边转转。上午乘公交车去看完气球展,因为老妈已显疲惫,本打算打道回府,但她像小孩一样还想玩,所以中午没有休息,又乘公交车赶去另一个地方看三角梅花展。下车后,我发现老人家十分疲倦,迈不开腿有点走不动了,这时我真后悔又怕出意外,于是我就近带她到我单位的办公室休息。在老妈闭目养神期间,我就顺便泡了一大杯我喝过感觉不错的云南“白莺山野生茶”候着。过了20分钟,老妈醒来喝了这杯茶,说:“这是什么茶,怎么这么好喝?”我说:“老妈,你不觉得这茶苦吗?”老妈说,“不会啊,喝了喉咙甘甘的,很舒服,喝得我都醒了,腿也有劲了。”就这样,下午她又精神抖擞地看完三角梅花展,拍了许多照片,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尽管老妈记不住也说不出她下午喝的是什么茶,但她回家后第一时间,跟家里人说我下午给她喝的那款茶很好喝,她喝过之后,头脑很清醒,腿也有力气了。

茶的精神功效。我工作三十几年,岗位换了六、七个,每次换部门转变角色,对我来说都是挑战,都会给我带来许多难题。那个时候,我常常先会面对天空发一会儿呆,然后坐下来自己独自泡茶饮茶,想着怎么办,我啜饮着茶,满脑子都是怎么做才行、怎么做会更好,此时,茶带给我的滋味就能让我拿出办法、想出招数。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卡壳堵塞也是难免的,此时我喜欢独自饮茶思考,想想如何疏通和化解,喝着喝着办法也就想出来了。外出公干时,我的包包里经常会自带茶叶和茶壶,用以独饮和分享,有时一些棘手的问题,就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解决了。

感谢茶。

作者简介

海韵,女,1965年生,写写小文章,为业余爱好。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排版编辑:绿腰   强哥   ETA   凤尾

审稿编辑: 铜豌豆  一池萍安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林一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