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天顾孝子

 无限红叶 2020-03-19

本文参加了【个图“好书”用心读】有奖征文活动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关于孝子的故事:吴郡有一位叫陈遗的青年,非常孝顺。他母亲最喜欢吃锅底焦饭,也就是锅巴。陈遗在郡里担任主簿时,他身边常常带着一只口袋,每次做饭,就把锅巴收集起来,送给母亲。后来有一位叫孙恩的叛乱者,纠集一伙土匪突然进攻吴郡。吴郡的太守袁山松匆忙带着手下的军队出兵迎敌,陈遗也只好随军出征。陈遗为母亲收集了好几斗锅巴,还没有来得及给母亲送去,又实在舍不得丢掉,只好带在身上。袁太守与孙恩在沪渎城展开恶战,不料官兵遭到惨败。士兵们溃不成军,仓皇逃入深山水泽中。土匪四处搜捕,士兵们不能外出觅食,几天过后,大多数都被饿死了。陈遗也躲藏在一个山洞里,多亏身上有几斗锅巴,他得以生存下来。土匪退后,陈遗安然回到家中。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说因为陈遗是个大孝子,是老天在庇护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孝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百行孝为先”,大概是说,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出发点。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心,才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才会承受得起救国救民的大任。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遵守的立世之本是“忠孝仁义礼智信”,把“孝”列在仅次于“忠”之后,上有皇帝,下有父母,其他的都在孝敬父母之后。长期以来,关于“孝”的故事很多,最感人的可能是“刻木事亲”了。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叫“丁兰”的人,他很可怜,从小父母双亡。看到别人都有双亲可以侍奉,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于是,他用木头刻了父母的雕像,像真的面对父母一样。每天三顿饭都要先敬父母,然后再吃。遇到什么事,先面对“父母”唠叨一阵,权当是商量请示。天长日久,丁兰的妻子看不过去了。木头做的雕像,又不是真人,何必这样尊重呢。她好奇地用针扎了一下木头人的手臂,想不到木头手臂竟然流血了。丁兰知道妻子的行为后,非常生气,毫不犹豫地把妻子休掉了。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却感人至深。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不敬重父母,甚至打骂父母,与丁兰相比,他们有何面目立足于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孝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变化。在古代社会,父母之命不可违,无论对与错你只有顺从的份,绝对不能反抗,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相传远古帝王舜的父亲和继母,多次想害死舜。父亲让他修补谷仓时,就从谷仓下放火,让他掘井时,就向井下填土。可是,舜是帝王之命,死不了,他死里逃生后,对父亲仍是非常孝顺。他的孝行终于感动了天帝,上天让他的美名远扬,为他后来登上天子之位打下了基础。

  关于孝的感人故事,在历史的典籍中随处可见。当然,封建思想的愚孝应该摒弃,但是在孝的内含里,绝大部分是美德。在孝的行为中,包含着关心、体贴和爱护。把父母之孝推而广之,那就是对人类的大爱,是慈悲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思想,他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所以,对中华民族的这一美好传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年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老年人如果处处依靠儿女,儿女们大概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这点可以理解。但是,正如孟子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要尊重老人,起码不要伤害老人的身心。这一点,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道义上说,我们都应该做到。

  孝敬父母,尊敬天下的所有老人。或者再扩大一下,不去伤害所有人的自尊,视天下人为家人。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老天”的眷顾,得到幸福。果真如此,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和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