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世说新语》的孝道故事 / 朱双顶

 结庐作伴 2022-11-09 发布于四川

/ 图 :堆糖 / 文:双顶


// 《世说新语》的孝道故事

孝道,是中国传统中最具生命的美德之一,长盛不衰,自古传到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行之。那么,孝道的魅力在哪呢?不妨来看看《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一些名士孝行故事,或许能略见一斑。
// 孝道,应是一种家风传承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所以要“入则孝,出则弟(通“悌”)”。儒家历来倡导“孝悌”之家风,主张为人孝悌一一家庭和睦一一社会和谐一一国家稳定的推演路径。《世说新语》中就讲述这么一家孝行家风传承的故事。
三国时魏国的王祥,担任太保,掌管全国的道德礼仪,率先垂范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孝行著称,培育了孝行天下的家风,代代相传,令人敬仰。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虐待甚至是要杀死他,而他却不为所恨,最终感化了后母。他侍奉后母极为恭敬谨慎,家里有一棵李树,结出来的果实非常好,后母让他小心照看,不得少一个果实。忽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王祥就抱着李树痛哭。还有一次,王祥在床上睡觉,后母拿着刀,暗中要杀死他。碰巧当时他出去小便去了,后母扑了个空,只砍到他盖的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因为没有杀死他而感到懊悔,于是他主动跪在后母的跟前,请求后母将他杀死。后母这时反而深受感动而醒悟,从此以后,待王祥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王祥的孝行直接影响到他的子孙。儿子王浑,官至尚书、凉州刺史等职,名声也是在外,以至于去世时,凉州各郡的老部下,感怀他的恩德,纷纷送来好几百万的丧礼,都被他的孙子王戎一一退回。说起王戎,他的孝行一点也不比先祖王祥差。王戎在父母去世时,十分哀恸,将孝道的感情发挥到极致,以致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躺在床上都难以动弹,使同僚们都担心地对晋武帝说:“王戎极尽哀恸,会有生命危险,皇上应为他的健康多多费心。”亲人的离世,古有“哀而不伤”之训,就是说孝子在服丧守孝期间,可以哀伤,但不可以哀伤过度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否则不能尽孝反而变成对逝者的不敬了。可王戎对父母的情义孝心就是这样情不自禁,超乎常人。

// 孝道,更是一种品德修行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又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世说新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晋朝的剡县县令周翼,在得知自己的舅舅郗公去世时,竟即刻辞掉官职,赶回家中。他在舅舅的灵床前铺上草席,整日坐卧在上面。虽然他没有穿孝服,但心中默哀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原来曾任司空太慰的郗公,在遭受永嘉之乱时于家乡避难,过着饥贫受迫的生活。由于他的名望和德行,乡人争相接济他,不时地请他吃饭。他就经常带着他的侄儿郗迈和外甥周翼到乡人那里讨饭。乡人看见他总是带着两个孩子来,便面露难色,说:“这里的每一户人家,也是又穷又饿,大家只是见您有贤德,才咬紧牙关接济一下您,以后恐怕没有能力再接济那两个小孩了。”从此以后,郗公都是一个人去吃饭。每次他都把饭含在嘴里,回家后再吐出来给两个孩子吃。就是依靠这种方式,两个孩子才活了下来。后来他们东渡移居江南,许多年后周翼也当上了县令。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说:现在所说的孝,能养活父母就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世说新语》中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丞相王导有两个儿子,长子王长豫,次子王敬豫。王导每次一见长子就非常高兴,一见到次子就十分生气。因为长子为人谨慎恭顺,侍奉父母和颜悦色,与父亲交流时,王长豫都以谨慎周全为第一要义。每次丞相返回尚书省时,长豫都要将父亲送上车。他也经常与母亲曹夫人一起收拾箱子。王长豫死后,王丞相每次回尚书省,一登上车,就开始哭泣,一直哭到禁城门口。而曹夫人在儿子死后,就将儿子收拾过的箱子尘封起来,不忍心再打开。
自古忠孝难两全,当两者需择其一时,先有爱国爱民的忠臣,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孝子。《世说新语》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晋朝的罗企生,在殷荆州手下任咨议参军,却深得桓玄的喜欢,一直对罗都很好。当桓云打败殷荆州后,将罗企生抓住了,就派人传话给他:“如果你肯向我认罪,我就放过你。”罗毫不犹豫拒绝,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部下,现在他兵败身亡,生死未卜,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求生呢?”等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可否再考虑,有什么话要交代的。罗说:“我请求桓公能够赦免我的弟弟,让他好照料我那年事已高的母亲。”桓玄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送给了他母亲一件羊皮大衣。当他的母亲听到儿子遇害的消息后,当天就把那件羊皮大衣烧毁了。
// 孝道,还是一种善有善报
行孝,是一种善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地去做,也许有一天就会在自然中得到回报,真所谓善有善报。《世说新语》也讲述了两则这样的故事:
话说晋朝的吴郡,有个叫陈遗的人,是个孝子。他母亲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吃锅巴。他后来做了郡县的主簿,仍然没有忘记母亲的这个嗜好,随身携带着一个布口袋,每一次烧饭的时候,都将锅巴留在口袋里,等回家时再拿出来献给母亲。后来,郡县遭到作乱,受到贼兵骚扰,他应召参加清剿,来不及将锅巴带给母亲,就随军出发了。但却因兵败很多人都饿死了,然而陈遗却凭借口袋里的锅巴而存活了下来。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挽救了他的生命。
又说晋朝的丹阳郡,有俩兄弟吴道助和吴附子,就住在郡官署的后面。他们的母亲去世后,俩人整天吊丧哭泣。守孝期间,每当有宾客吊唁,就哭得更加悲痛。过路的人从他们家门口经过,听见了哭声无不悲伤落泪。韩伯当时正担任丹阳郡的太守,他的母亲殷氏也住在官署里,与吴家的宅院相邻。每次听到吴家兄弟的哭声,殷氏就悲伤不已。于是,殷氏对韩伯说:“你以后如果当了选拔人才的官吏,一定要好好地任用这样的人啊!”韩伯对吴家兄弟的品性也十分了解。后来,他果真担任了吏部尚书。这时候,吴道助已经因为丧母悲伤过度而去世,韩伯便提拔吴家弟弟吴附子,让他在官场上显露头角。

一本《世说新语》,就这样讲述了孝道的故事,流传千古,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流淌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二〇二一年三日十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公务员,退休后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爱好,不时写点札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