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弓三山 2020-03-19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这是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的诗句。转眼又到一年清明时节,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清明时节祭祀先祖扫墓之时,烧纸钱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这样的活动,充满着中国人对于死亡、未知世界的探索,甚至是慰藉。

事实上,在目前民间流传较广的传说中,“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

1/烧纸钱是因为“造纸产量过剩“?

传说中,烧纸钱的行为,发明于一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这位秀才寒窗十年,却依旧考不上秀才,一怒之下决定投笔从商,便跟在大发明家蔡伦门下学习造纸。

这位尤秀才也确实十分有才干,很受蔡伦器重,便将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他。在蔡伦仙逝之后,尤秀才就继承了蔡伦的造纸事业。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尤秀才造的纸又多又好,但毕竟当时用纸的人还算少数,销量赶不上产量啊!这可愁坏尤秀才了,渐渐地茶饭不思,甚至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这一天,家人正在为他举办丧事,尤秀才的妻子悲戚着对前来帮忙的左邻右舍说:“我们家家境清寒,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好的陪葬品了,就把这些他生前最看重的纸,烧了给他陪葬吧!”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于是,便专门安排了一个人在尤秀才灵前烧纸。停灵7天,可神奇的事在第三天发生了!这一天夜里,众人都已经累得不行,静静休息。尤秀才却忽然坐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快烧纸!快烧纸!”

众人以为尤秀才起尸,吓成一团。这时却见尤秀才下了地,跟众人解释道:“不要害怕,我是阎王老爷放我回来的,我是真的活过来了!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救了我!”

原来,这些纸烧化之后,在阴曹地府变成了钱。尤秀才正是用这些钱买通了关系,被放了回来了!家人知道后,自然是欢喜,又烧了许多纸答谢。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这件事传开之后,一位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钱陪葬,难道不比纸更值钱?”尤秀才道:“员外不知,金银是人间所用,是带不到地府去的,不信的话,您可以掘开祖坟,保证那些金银分毫未动”。

这个故事传开之后,买纸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尤秀才的纸终于实现了逆风翻盘。

要说这其中机巧,究竟是一场“死而复生”,还是一次“商业行为”,相信各位自有判断了。也许这只是“商业奇才”尤秀才与妻子商议好的一个计策,但给逝者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2/为什么是“烧”,而不是随葬的“埋”?

上面是民间传说中的版本。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历史典籍中的记载。

一般认为,纸钱是在魏晋之时出现,唐宋之时盛行,明清之时稳定,成为中原祭祀风俗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关纸钱起源最早的考证见于唐代的《封氏闻见记·纸钱》:

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 从简,更用纸钱。 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纸钱则皆烧之,所 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意思就是说,纸钱是从汉代的瘗钱发展演变而来的,上古祭祀,通常使用圭璧币帛等物品,汉代时期,则开始使用流通货币祭祀,直到纸张发明以后,为了节约,就开始以纸张代替钱币。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之前起于魏晋,在这之前,也有祭祀习俗,不过时金银器物或当时的流通货币。但在魏晋之后,纸钱的使用就已经成为了朝堂、民间丧葬祭祀时的风俗习惯 。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另外,在这段记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在纸钱之前,都是用“埋”的形式,来进行祭祀,直到“纸钱”出现之后,才开始“焚烧”。

也许,从一开始,纸钱也并非“烧”,而是悬挂、撒 、埋等,但由于纸钱燃烧时能够产生烟雾,营造一种神游太虚的感觉,更符合民众的臆想。故而焚烧渐渐成了纸钱的常用处理方式。

3/民间传说的变异性

看过了“民间流传”的版本与“官方记载”的版本,我们大约可以判断,纸钱的诞生,与“蔡伦造纸”有着必然的联系。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事实上,中国乃至世界绝大部分的民间故事的流传,都依靠说/唱进行传播。由于口头语言的不准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变异。即使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技,早就可以实现民间文学原汁原味地在民众之间传播,但由于传播者主观意愿的影响,传播者会对故事进行修改补充,以满足自己的审美偏好,导致民间文学部论古今都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烧纸钱”起源于一场“商业行为”?变异才是民间故事最美所在

民间文学的变异,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故事中的人物、背景、故事本身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也是民间文学、故事的魅力所在:多元、多样,满足人们自由发散思维、施展创造空间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说,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美的特色。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