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光绪帝对此应该负责任吗?

 昵称66395903 2020-03-19

甲午中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至暗时刻,它不仅打破了满清统治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幻想,也彻底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畏惧。从此,中国开始沦落成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正式进入列强的阵营。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北洋舰队的覆灭,这也始终是后人热议的焦点。对于原因,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李鸿章一味“避战保船”所致,有人说是步兵出身的丁汝昌盲目指挥所致,也有人说北洋舰队输在了武器装备上,当然,还有人说因为慈禧把北洋舰队的的军饷拿去修了圆明园。没有声音错误代码769office 2007 激活码

那是风云变幻的1894年,此时进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展露了它的野心,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并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依旧困苦,官场中各派系争权夺利,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都沉浸在洋务运动的美好安全感中。此时的世界,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求支援,当时的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她的六十大寿被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大院君李昰应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之后战火延伸到辽东半岛,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皆以失败告终,日军在此间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大屠杀,两万多中国居民惨遭屠戮。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由于兵力悬殊,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攻占。1895年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实,严格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光绪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可能很多人不赞同这个说法,那接下来就解释一下。

首先离不开一个人:两代帝师翁同龢,他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等光绪到了亲政的年龄,翁同龢不断联络其他大臣请求慈禧还政于光绪,无奈之下,慈禧只得同意,但是,实际大权却依然牢牢掌控在她的手里。一个要权,一个不放,新皇帝和老太后之间围绕权力的争斗展开并愈演愈烈。作为“帝党”代表人物的翁同龢和“后党”中流砥柱李鸿章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

李鸿章掌控北洋水师,权倾朝野,但翁同龢执掌户部,是名副其实的“财主”。他不断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北洋水师的军费进行盘剥、甚至是推迟和停发。这样一来,造成的局面就是,北洋舰队从建成后就没有进行武器升级,而日本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军舰建造。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竟然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拿到一两银子的军费。翁同龢还怂恿光绪对日开战,为的不是大清,而是为了让北洋出丑、甚至是遭受重创,从而达到扳倒李鸿章的目的。

此外,光绪皇帝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持久战”的建议,他最担心的就是日军进逼北京,让他和太后北逃的状况再一次重现。他不能静下心来分析整个局势,没有兴趣在大脑中预演几步之后的棋局,盲目地把棋子个个往前送。他日不停地把各地最优秀的军队调上前线。他催战甚急,对所有的前方将帅都不满意。

皇帝不懂海军作战规律,但是却屡屡瞎指挥。战争正式打响后,光绪皇帝听说日军军舰深人威海、旅顺海口活动,生怕日本海军进攻天津,遂下令命丁汝昌主动放弃了制海权,最终极大地束缚了北洋水师,使海军处于单纯防御、被动独打的境地。

北洋舰队的覆没,与光绪皇帝赏罚失当有直接关系。从战争开始,皇帝就不断下严旨,威胁要将那些不敢拼命的海军军官们“从重治罪”。在皇帝的威胁下,著名勇将邓世昌、刘步蟾、杨用霖先后自杀,最高统帅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惟望死于战阵”“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脱”。希望用战死来解脱压力。在自杀殉国后,丁汝昌仍然被光绪“朝旨褫职,籍没家产”,儿孙流离失所。直到光绪死后,才被恢复名誉。

甲午中日战争中,光绪皇帝表现出了晚清统治者少有的血性,或者说,是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对于一场战争来说,仅仅有热血是不够的。在战争中,年轻皇帝的性情急躁、缺乏耐心暴露无遗。他的急脾气实在不适合指挥战争。

作为大清的皇帝,光绪在甲午年这个敏感时刻,他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远见,而是沉迷于权力的争夺中不可自拔,让“党争”从朝堂扩散到地方,贻误战机。缺乏冷静,指挥失当,从而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