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主张避战求和?

 风尘讲历史 2022-06-02 发布于江苏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主张避战求和?

甲午战争时晚清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还算是世界强国,虽然也饱受列强欺负,但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朝早已今日不同往昔,随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收复新疆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在中法战争中取胜,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别的不说,比日本地位高那是肯定的,各国对于清朝也还算尊重。可是在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清朝败给了弹丸小国日本,让列强认识到清朝如此的不堪一击,于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清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也慢慢走上列强之路。其实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也不是没有战胜的可能,但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最终失败,那么为什么李鸿章要这么做呢?

李鸿章在整个甲午战争中表现得都很消极,一直在等待列强调停战争,而不是积极迎战。清军在朝鲜不断向后撤军,海军也极力得避免日本舰队,这些消极抵抗政策最终导致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也是损失惨重。不得不说,作为晚清三杰之一得李鸿章要负一定责任,他在战争中得一些错误举措影响了战争结果,当然也不能完全把甲午战争失败得罪责怪在李鸿章头上,他消极迎战也是有原因的。

日本士气正盛,若李鸿章命北洋水师主动进攻,那肯定会损失惨重,可如果不让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只是防御,那就有可能拖垮日本,保住海军主力,待日本士气退去就会对清军有所忌惮。如果贸然出击导致失败,那就会失去制海权。事实也证明黄海之战北洋水师失败后,日本完全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舰队只能躲在军港内。而且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内部并不统一,备战工作做的不够充分。

由于慈禧在晚清一直专权,许多大臣都极力讨好她,甚至还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来庆祝慈禧的六十大寿。同时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站在皇帝光绪这边,两方势力水火不容,光绪帝主战,而慈禧太后主和,帝国两个最高统帅都意见不合,怎么指望一个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本?所以也导致甲午战争成为李鸿章一家对抗日本一国的战争。况且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实力已经不如日本联合舰队了,失败是必然的。

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初确实是亚洲第一,可从1888年建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这几年里,北洋舰队完全没有增添任何一艘新式战舰,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新式战舰也是毫不吝啬的去买,到甲午战争时期北洋舰队的航速和炮弹储备已经完全跟不上日本联合舰队了,这就会导致北洋舰队打胜了追不上日本舰队,打败了跑不过日本舰队,加上炮弹不足,质量不好,即使北洋舰队的官兵们已经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也无法击沉一艘日本战舰,导致北洋舰队完败。

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李鸿章的避而不战就显得比较高明了,这也许是当时的最好选择了,可以将战争拖下去,与日本打持久战清朝绝对能拖垮日本,毕竟当时的日本是举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如果清朝内部再团结一点,改变战局也不是不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