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备考:小说专题课堂笔记 专题基本内容 一、回顾真题,启发备考 1、熟悉选文,启发备考 2、归纳题型,熟练解题 二、定位重点,重新梳理 考试说明——明确方向、范围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备注:根据教育部说明,2020年起,新高考不再制定考纲,未实行新高考的省份继续沿用2019年考纲。 熟悉选文 全国卷小说选文 《赵一曼女士》《马兰花》《锄》《天嚣》 1、选文多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体现先进文化和正能量的作品。 2、重视革命传统、红色经典等现当代文学作品。 3、1400-1600字。 真题回顾 (2018全国卷Ⅰ)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019全国卷Ⅰ)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历史对现实没有意义)。(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引发人们关注现代社会的弊病) 5.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首先,需要明白“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是什么—— 文人气质:高雅、浪漫、懂得大义…… 军人冷峻:意志坚定、不怕牺牲、理智沉稳…… 然后,在文中寻找人物形象这些特点的相关表现。 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 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解析: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特征:埋头苦干不夸夸其谈、拼命硬干不逢迎趋利、一心为民以民为本、舍身不顾力排众议……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 的。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人物形象特点归纳,“具体”二字要求结合文本。 答案: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 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补充: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①指明描写手法。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③明确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题型共同特点:语句理解+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题的变式)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简述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情节叙述方式的作用。(“……好处”,这样的表述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应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①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人物形象) ②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主题表达)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表达效果) 8.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问的基本特征。 解析:准确理解“故”和“新”二字含义,分角度分析文本特色(题材特点、情节手法、语言特色、主旨深度等)。 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题材特点)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渗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情节手法、语言特色)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主旨深度) 题型共同特点:文本特色创新题型 题型归纳 选择题:单选题(3分) 考查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可认定,可挂除。 简答题1:语句理解+形象分析。(6分) 理解确定范围方向,分析明确具体内容。(人物形象) 简答题2:文本特色创新题型。(6分) 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熟悉小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 启发备考 明确方向 一、加强典范性作品练习。重视革命传统、红色经典、反映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体现先进文化和正能量的作品。 二、扩充现当代小说知识。要巩固或增补现当代文学作品相关手法特征,提高现当代小说阅读能力。 定位重点 重新梳理 一、情节概括: 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1. 常见模式 以时空为本体,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是一种线型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 ②摇摆模式:即“一波三折”式,这种情节往往扣人心弦,极具魅力(如《变色龙》) ③“欧亨利”笔法: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即在结尾处出其不意的揭露真相。(如《项链》《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2.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常有更多的变化,常见的主要有三种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牲畜林》 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刹那阅读半张纸的两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文中借助“半张纸”这个小切口,作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意丰富。 ③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围绕“墙上的斑点”,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 小说情节概括方法 ①按时间顺序概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按空间顺序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会变化。 如《林教头风当山神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科场——山神庙复仇。 ③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 如《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拓展:线索 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的关键,它可能是: ①人物或事物(如《项链》) ②景物描写 ③小说的事件 ④主人公的情感走向(一句话) ⑤故事的时间、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的线索具有明线暗线“双线”发展的特点(如《药》(明线:华老栓为患痨病的儿子华小栓买治病的“人血馒头”;暗线:革命者夏瑜被捕、被杀,他的血制成了人血馒头。)《马兰花》) 小结: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情节梳理的2个答题模板 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做何事”更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常用答题模板:某人做了哪些事。 二、情节手法(重难点):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结构手法和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顺序);其它叙事技巧。 1、叙述人称
典题印证: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②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阿Q正传》《红楼梦》《水浒传》) 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依时间顺序,结构简单呆板,叙事宏大; 读者接受,抑制想象,真实可信度削弱; 叙述人全知全觉如上帝,知道所有人物一切隐秘。 例: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先前阔” ,见识高,而且 “真能做” ,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 了,但可借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叙述者>人物) 有限视角 内视角,叙述者=人物(《祝福》《陈奂生上城》) 揭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受,其他人物褪色; 加强表现人物、主题的力度,推动情节的发展、便于抒情; 真实、可信。 例: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 呱呱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 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 “文化大革命 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未到吧,也怕脑后风了。《陈奂生上城》(叙述者=人物) 外视角,叙述者<人物)(海明威《杀手》) 悬念,留下想象的空间。 3、人称与视角的关系 一般来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是为全知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为有限视角。但要注意,如果小说叙述者严格遵循事件中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依然是有限视角。 常见说法,一般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为主,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为主。 但要注意分辨,不能僵化。 典题印证: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2017全国卷Ⅰ《天嚣》)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4、叙述顺序及其效果
插叙与补叙区分: 位置:插叙是在主线事件中插入其它内容;补叙是在事件完成之后追加补充。 影响:插叙删掉,不影响主线故事完整性;补叙删掉,影响故事合理、完整性。 拓展: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格非《塞壬的歌声》 典题印证: 《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全国卷Ⅰ《古渡头》)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5、其他叙述技巧 对话 心理 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 回忆与现实交织 历史与现实交织 叙述与写景结合 三、情节作用(四循环一读者(见一轮复习书)) 解答情节作用题3大角度:
(三)位置角度 1、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3、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拓展: 请赏析下面这篇小说的写作技巧: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美国)弗里蒂克·布朗 运用留白技巧,带来一种神秘氛围,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一切后续之事均由读者设计。地球上为什么会只剩下他一个人呢?地球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为什么还听到了敲门声?这个来敲门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上帝,外星人还是…… 典题印证: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2017全国卷Ⅰ《天嚣》) 解析:《天嚣》结尾(对应上面的表格),属于哪种结尾类型?这种结尾有何特点?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留白)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留白) 特别提示: 小说作用类题目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一轮复习时常说的“四循环一读者”。 课堂小结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小说家叙述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小说可能单一人称叙述,也可能人称交叉;可能单一视角完整叙事,也可能综合运用多种视角;小说的结尾方式既有留白的特点,也有打破预期、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既要留意储备相关知识,又要灵活思考仔细分辨。课后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认真思考,多多总结解题的经验。 |
|
来自: 老刘tdrhg > 《18.大/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