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可上吊,也不接受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死的太窝囊

 古今名人秘史 2020-03-20

纵观明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宁可上吊,也不接受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死的太窝囊

一.内忧外患——亡国之必然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一生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频繁地调整官吏,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朱由检尽管勤政,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却屡铸大错,积弊深重,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在崇祯皇帝的统治之下,已是奄奄一息。农民起义、朝政混乱、官员贪污昏庸,加之明朝与满清两者之间矛盾不断,面临着灭顶之灾。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其实明朝一直都有机会摆脱深陷两线作战的困境,那就是先和一方议和停战,也就是义军或者清军。

宁可上吊,也不接受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死的太窝囊

二.兵临城下——停战议和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围攻京城。兵临城下之时,给崇祯皇帝提了个要求:

“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谒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1)割西北一带,实质上就是让崇祯帝割让土地,李自成是个聪明的人,选择西北边的土地一是因为明末的西北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定居之后的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二是离京都较远,自主管控权较高,李自成相当于独占一方,成为该领域的实际掌控者;三是因为李自成本身没有做好当皇帝的打算,很多人都说他的目标并非是皇位,而是普通的诸侯王,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志向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样远大。

(2)犒赏军百万:这是李自成提出的最能赢得人心的一个条件,数万兵将一路死心塌地跟随他走南闯北,若是没有这些兵将,李自成也就没有现在的地位以及权力,犒赏这些辛苦的士兵是必不可少的。

(3)不奉诏与觐耳:历史上几乎没有听诏不听宣的臣子,而李自成为了获得权利上的自由,提出的这项要求让崇祯帝恼羞成怒。在中国古代,最讲究的就是礼法制度,李自成提出的这项要求直接触碰到了崇祯帝的底线,不听皇帝宣召,不去拜见皇帝,这对于刚愎自用的崇祯帝来说,是一件天大耻辱的事情。

三.安排后事——自缢而亡

这份“谈判书”并没有让崇祯帝妥协,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

宁可上吊,也不接受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死的太窝囊

崇祯帝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皆诸臣误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译文:

自己之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

四.明朝覆灭——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李自成进城后,将崇祯帝的尸体抬到东华门,葬在昌平州,终年34岁,在位17年。

宁可上吊,也不接受李自成提出的停战条件,崇祯死的太窝囊

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