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论制茶界师从名师的重要性!

 小陈茶事 2020-03-20

《1》

最近李麻花在画国画。

昨晚画了梅花,把红梅画得跟芙蓉一样,整幅画颜色那叫一个艳丽,村姑陈一看,立马斥责,你这是画油画吧,哪是国画的写意之风?

她鄙视地看着村姑陈,拿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照片,说,睁大眼好好看看,颜色跟油画差不多一样丰富吧?人家这是宋朝的画!这叫青山绿水画法!

咦,村姑陈睁大眼一看,这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果然有宋人的精致遗风。

于是村姑陈自惭形秽,发奋要好好研究国画,把李麻花考倒。

《2》

翻了一个晚上的名画资料,村姑陈得出一个结论,但凡要成为绘画大师的,只要师从名家,成名的速度,会快很多。

跟坐火箭似的。

现成的例子就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一介平民,出身不高,家里也没钱。十几岁的时候到宫里去当学徒,学画。

本来,这样的一个人设,根本不可能名扬天下,成为天才少年,画出千古传唱的佳作。

然而,祖师爷厚待这个穷孩子。

他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宋徽宗赵佶。

赵佶一看到他便认为是棵好苗子,学画的奇才。于是认真教他,手把手,教他画工笔,学着色。

有这样一位既有绘画天分,又掌握着至高皇权的老师,再加上自身的天赋,王希孟18岁就成为画坛黑马,用半年时间终于画出了千古名画、现今的十大传世佳作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后人评此画 “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18岁就达到人生巅峰,全亏了老师带得好,才能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绘画技法。

换作普通人,也许连画画的颜料和绢布都买不起。更别提观摩名画、学习顶级的绘画技艺了。

然而,画完不久,王希孟便没有音讯,再也有没有作品流传出来。

清人推测,他该是去世了。

宫廷内斗,刀光剑影中,是容不下一个有天分的穷孩子的。

《3》

肯定有人不服,说你看,齐白石,黄永玉,没有师从名家,不是最后也功成名就,画出传世佳作吗?

非也。

齐白石大师,虽然没有明面上拜什么大师为师,但他一生中有两次机会,从朋友家里,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绘画真迹、以及金农的印章图。

而且是在朋友家里长住下来,每日临摹观察这些大师名画。

1906年,春节后,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齐白石)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

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发明复印机、照相机才刚刚面世、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有幸能看到前代大师们的大批作品,并且有机会日日观摩,等于拜在了大师门下,师承名家。

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师承名家,也许一辈子也画不出一幅好作品。

但一个天才,得窥名师真迹,数月细细揣摩之后,便能触类旁通,技艺精进。

是这极好的与名画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成就了一个天才。

是前辈大师们用自己的作品隔空指导,教出了一个新的大师。

《4》

作画是如此,做茶,也差不多。

这世上每个行当的门道,都当如此。

有一个制茶师,早先是做别的行业的,跟白石大师早年是木匠一样,都是原来从事一个行业,后面才发现自己原来更适合做另外一件事,遂转到终生职业上来。

他没有资本,也没有资源,请不起师傅,就自己学。

正好,他住的地方离白茶大师方守龙的村落不远,于是一边坚持认真做茶,一边去找大师学习。

三不五时,跑到方大师家拉瓜,闲聊,喝茶。

在闲聊中,在家长里短中,只言片语间,学到了许多外人难窥的技术秘诀。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这些闲谈的话,在一个外行听来,完全就是没头没脑,枯燥乏味的耳边风。

听了跟没听一个样。

但听在懂行的人耳朵里,一言顶万金,一句顶一万句,完全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的效果。

少林寺里扫地僧之所以能默默无闻而技压群雄,也是因为太过低调,没人防备他,高手们在讨教武学,他在一边扫地无意间打到许多耳边风

那些武功秘诀如果听在村姑陈耳朵里,完全就是催眠曲。而听在天生的武学坯子耳朵里,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棒。

《5》

这个制茶师还有一个特点,他什么都不喜欢,只喜欢做白茶。

穿的衣服,上面全是白毫的绒毛。

戴的一只手表,表盘早已刻花,只能大致分清时间刻度。

穿的一双皮鞋,灰蒙蒙,也堆满了白毫的绒毛。

吃粗茶淡饭,有时候忙起来,一顿米粉就打发一餐。

平时凌晨1-2点才睡觉,不在仓库里和他的茶说过晚安,不整理清楚仓库,他不舍得回家。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闲书。

心无杂念,心性质朴的人,才能绝成绝世武功,郭靖如是,周伯通亦如是。

白石大师,也是一颗赤子心,虽然以芥子园和八大山人为师,却仍旧当自己是农民,是山野村夫,把儿时乡间田间地头的景物,搬上画纸,成就一派画风,也成了一时绝唱。

齐白石大师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

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专注于一件事,心无旁鹜,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在艺术上获得成就,才是人生至乐。

《6》

也有一些人,不认识什么大师,茶照样做得不错。

但这种人真的很少,少到被称为天纵奇才。

还有一些祖传工艺,茶做得就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特色。

白茶的制茶工艺,如果仅仅是父传子,子传弟,把老经验和老技术原原本本传下来,没有创新,没有融合,没有改良,没有与时俱进,只会平庸无奇,或者越做越差。

30年前,六月份穿短袖还是挺凉的。30年后,六月份穿长袖会长痱子。

30年前,春茶季天气极冷,白茶采摘芽头的时间,要到4月中旬。30年后,春茶季热了许多,白毫银针3月23号之后便可以采摘了。

50年前,没有阳光房、萎凋槽,阴雨天做白茶极容易受潮。50年后,有阳光房、有加温萎凋槽,阴天照样能做白茶,产量增加了好多倍。

80年前,人们的饮食相对清淡,吃顿肉还是比较奢侈的享受。80年后,吃顿农民自种的青菜,是种比较奢侈的享受。

时代在进步,制茶工艺也要进步。

100年前的技术和工具,早已不适合今天的发展需要、今天的天气、今天的人群体质。

如果爷爷是大师,那么传承下来的技术,加了子孙辈的改良,兴许还能独树一帜,另辟蹊径。

如果爷爷本身就极平常,那传下来的技术,也只能是平常普通的技术,若子孙辈不加以改良和学习,这一家子做茶就算时间再长,也做不出好茶。

只有大师才能教出好弟子。

只有跟着大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放出更强烈的光芒。


《7》

王希孟师从赵佶,18岁闻名于世,历千年仍不朽。

齐白石师从八大山人、芥子园,成为一代名家。

村姑陈认识的制茶师,借师方守龙,隐隐有成为新生代中龙头的架势。

没有天纵奇才,师承大师,才是技术型人才最好的出路。

以上图片、文字均归小陈茶事所有,未经允许媒体不许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