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记行:千年的瓷都,好眠正酣

 小陈茶事 2020-03-20

《1》

去景德镇,是因为需要添置一些漂亮的瓷器了。

村姑陈总是对这些器皿类的东西充满了喜新不厌旧的感情。一段一段,总想添一些新东西,好像使用着新茶具,泡茶也会更来劲一些。

并且,从武夷山去景德镇,很近。于是,结束了武夷山之行之后,直接就上了去景德镇的动车。

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婺源,一个有着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县城。

据说20多年前,婺源县就已经在大力推动本县的旅游业。

这么多年下来,成绩很显著。

对游客来说,这一切都表现在市政规划上:从动车站出来满街满道,只要是有路的地方,有房子的地方,就有着徽派建筑的代表性标志——白粉壁,马头墙、小青瓦。

村姑陈仔细看过,但凡临街的房子,无一漏网,全是这种美丽的青瓦屋檐。映着碧蓝的晴空,自带清新一空气,一派天然的岁月静好,令人产生在。

一路过去,还没看过那些知名的景区,光看了街道,便对婺源以及上饶地区的地方官们肃然起敬。

多少任的地方官持续接力跑,才能让一个城市,在新旧城改造之变中,在20多年的沧海桑田里,继续保持着如此鲜明的个性色彩、城市名片。

从这一个细节上看,婺源是一个值得去一次的地方。村姑陈强力推荐。

《2》

之所以强烈地想去景德镇,还有一个原因,是李麻花。

5月份的时候,村姑陈正在做第一批的定制茶具。远程跟一个景德镇的朋友订货,打样。

她看到了,于是怂恿说,哎,你可以去一次景德镇呢,那里有一群艺术家,包了窑,烧自己创作的作品,在一个叫“陶溪川”的艺术村落,比北京的798高端多了。

真的吗?回想N年前在北京看过的798,确实很有艺术气息。景德镇这个比798还文艺范儿的地方,强烈吸引了我。

李麻花继续说,她有个同学,跟一批台湾人在一起,在景德镇建了一个窑,烧瓷器。可以带我去参观。

这个倒是没见过,于是更加心动了。

然而,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等村姑陈到了景德镇,打电话给李麻花,问她,你那个景德镇的同学电话多少,我想去参观他的电窑。

她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哎呀大姐,你怎么在翻几十年前的老黄历!我同学又不是定居在那里的,他是大学老师,暑假才过去玩两个月,早回北京上课了。

*&……#@

头顶一群乌鸦飞过。

这就是名校毕业的李麻花,话都说不清楚,整个一个傻大姐。

(画外音:李麻花今天去相亲了,没空看我的文章,借机损损她)

《3》

从婺源到景德镇,是一条全高速。

一路上风景极美,有碧潭,有稻田,树的颜色是多样的,有绿,有黄,有红,夹杂在一起,毫不突兀,十分和谐。

偶尔会经过一个村落,一式一样的白粉壁,马头墙、小青瓦。

村落坐落在绿树环绕的青山碧水中,十分的恬淡悠然。

连高速收费站的站牌,也是完全的徽式建筑风格,雕梁画栋,极尽精致的木雕花纹。

来之前,景德镇给村姑陈的印象,是千年古都,瓷器重镇。

然而,村姑陈在瓷都的各大市场逛了整整一天之后,悲哀地发现,居然买不到一个合适的盖碗。

从希望到失望,其实只需要一小会儿。

不是景德镇的盖碗不漂亮,其实很漂亮的,漂亮得都不敢用手碰——怕不小心就碰碎了一个美丽的梦。

《4》

为什么买不到一只适合的盖碗呢?

原因有二:

1、太精美了。

景德镇的瓷器,器形以碗盘和瓶子为主,茶具,只是打酱油的。

而在工艺上,景德镇的艺人们,在不断追求着精致和创新。

青花,全青花,粉彩,斗彩,珐琅.....

如果用全身没有半极风雅骨头的韦小宝的话来说,就是在汤团上雕花。

村姑陈也觉得,如此精美的瓷器,只适合把玩,哪里敢用于日常使用。

上千块钱一只的手绘手拉坯盖碗,要是不小心洗缺了一个角,那还不得心疼死——不是疼钱,是心疼这么精美的艺术品成为残品。

2、容量太大了。

江西人,离安徽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受安徽影响极深。

在喝茶方面,景德镇人喜欢喝绿茶,村姑陈一路行来,在婺源的郊外,就看到了成片的茶园。

他们喝绿茶,喜欢像年代剧里那样,用一只160毫升以上的大盖碗,一人一杯喝。

所以,景德镇里但凡能看到的盖碗,全是大容量的,160毫升最为常见,大的还有240毫升。

而在德化看到的盖碗,基本上都是120毫升以内,符合闽南人功夫茶的需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盖碗容量这种细节上,便能看出一斑。

《5》

失望之下,周末的时候去了陶厂的集市。

在一个停车场里,有一个集市,卖一些从民窑里挖出来的残片碎片。

精心的巧匠们,不愿意让这些民间艺人的心血结晶就此洇没于断壁残垣,于是把它们做了形状上的修改。

原先的碗底碎片,车掉边缘的尖锐断片,成为一只只圆圆的杯垫、壶承。或者其它物品的底座。

原先的碗壁,按图案,车成了小小的瓷片,打个洞,穿上绳子,就是一件别致的挂件,挂脖子,挂手机,挂包,都是极有文化韵味的装饰品。

还有一些残得不是特别厉害的碗和盘,拿回家稍微修一下,便能做盛放干果的果碟。

这些旧物,历经时间的变迁,沧海桑田之后,带着文化的传承,与我们相遇在现世,这就是一种缘分。

喜欢旧物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细致的心。

村姑陈顶着景德镇秋季的烈日,收了好多这些旧瓷碟。

闲时喝喝茶,摸一摸这些旧瓷片,想一想当初那个技师,是怎么做的这件瓷器,想一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使用这只碗,这只盘,任思想穿越百年,也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

李麻花大大吐槽了一番,你买的这些大多是近代仿制的啦。顶多就是民国时仿旧品制作的。

其实,到那样的集市去买瓷片,图的就是这种民间技艺的传承,并非追求古董级的藏品。

就算是民国的,就算是今人制作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喜欢的是,通过这些瓷片,可以感受到那些古老的艺术在传播,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风物旧貌,可以触摸到历史,便够了。

是不是古董,并不重要。

《6》

然而,在集市里,仍然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小女生。

自己画瓷器,父亲擅长写字。

标准的青花瓷。

(手机微距仍然拍不出花瓣上的细丝)

她极认真地讲给我听,为什么这个杯子贵——上面的花纹,全是我一笔一划画出来的,你看这个花瓣,上面的细丝,全是用小毛笔画的。

另外一个几百块的杯子,她说——这个杯子三面都有小景,但三个都不一样,一个师傅要画三天才能画完。

第一面

第二面

第三面

村姑陈换算了一下家里装修时,木工师傅一天的工资,立马觉得这个杯子一点都不贵。

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几百块,贵吗?不贵!

文化无价。

她给我看另外一批杯子,上面全是手写体草书,她爸爸写的,每个杯子是一首诗,笔法连贯,极秀气。

因为喜欢这种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不是工厂生产,瓷器带着人的气味。

她说,可以订制,按你要求的盖碗尺寸,做手拉胚的。

从头到尾都是小小声的,怯怯的表情,大眼睛像小鹿般纯净。

然后,我就决定订制了。

《7》

景德镇的瓷器,果真是一绝。

民间的艺人,满坑满谷。

但交通的不便,实在阻碍了这个城市的发展。

那些宝贵的,几十代人传承下来的制瓷技术,沉藏在泥土里,尚未苏醒。

古老的瓷都,如同一个沉睡的雄狮,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期盼着动车通车的那一天,景德镇人民能烧制出更适合日常使用的瓷器,让民间艺术能真正为普通百姓所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上图片、文字均归小陈茶事所有,未经允许媒体不许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