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时期纳粹某集中营,两个特殊身份的犹太人被关在一间牢房中。其中一人向着铁窗说,我们完蛋了,肯定要死在这里。如你所知,他是正确的,因为牢房钢筋水泥,坚固异常,根本逃不出去。 但另一人却有不同看法,他说,我们可以出去,无论是战争结束还是挖地道,我们都能出去。这个故事没有结果,如果一定要有个结果,那我们绝对相信,第二个人要比第一个人活的久,除非是两人同时被枪杀。 【2】 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剿匪。之前的剿匪司令交接工作时,不无悲凉的说,该地的匪患绵延千里,持续百年,剿了一股又出一股,真是剿不胜剿,防不胜防。 如你所知,这名司令说的是正确的。当地匪患的确严重到极点,已完全失控。可王阳明却说,往年官兵来剿匪,只是一鼓作气的杀,稍有点良知的剿匪司令,在大开杀戒后,还会善后。善后并不长久,没有深入根底,盗贼不是天生的,因生计或是被他人蛊惑而丧失良知才成为盗贼。杀只是解决了一时,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能唤醒他们的良知,政府在指引其生计来源,那盗匪将不剿而灭。 王阳明无疑是乐观的,后来的事情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江西匪患被平息,而且几十年没有再闹匪患。 【3】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悲观的人往往能发现事物的负面信息,比如一杯中少量水,他会说,糟糕,只剩这么点水了。他说的很正确,但乐观者会看这杯子欣喜的说,啊哈,居然还有水。 悲观者往往正确,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看,他的“知”停留在心外山中贼的层次,山中有贼是事实,他看到山中贼是正确的,而最致命的则是,他悲观的认为,山中贼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就不可能有下一步的行动。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悲观者的正确是夸大了外部的危机,使自己知而不敢行。 乐观者的“知”则停留在心内境界上,他固然看到了心外有山中贼的事实,但他不会就此退缩,他当然也不会和客观环境对着干,他会转变思路——欲破山中贼,先破心中贼。破山中贼是容易的,关键是要先破了心中贼。 这心中贼,就是我们对客观危机的看法。看法改变,知之后,肯定会有所行动,所以,乐观者往往成功。 【4】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正确,所有的大道理都是正确的,无论这大道理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我们一旦认定某种事物的正确,就会将其视为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会被视为天理,从而不敢前进一步,所以,悲观者永远停留在所谓知的环节,其实没有行的知,根本是无知。 乐观者始终认为,心外无理,一切理都在我心中,不在我心外的事物上,所以事物是否是正确的,是否可以顺流而下,是否可以逆转,和事物本身无关,只和我们的心有关。 王阳明曾说,危机来时,不要浪费,认准它是危机当然没有错。但要搞明白,一切危机的产生,看似天灾,其实大部分是人祸。如果是人祸,那就是人做出来的事。既然是人做出来的事,那人就可以悬崖勒马,改弦易辙。 此时,才是我们真正修心时。当然,我们不能洋洋得意的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一个灾难如果已经出现,那我们唯一的应对方案就是,做一个乐观主义者,承认它的正确,更要承认我们的心可以让乾坤旋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