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五不起房, 六不迁居, 七不出门, 八不归家”, 老祖宗的忠告

 读书快乐爽 2020-03-20

在古代,能成就大业的人,往往是具备先见之明的人。

这种先见之明蕴含在俗语当中,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因此影响着后世人们。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农老一辈人说的“五不起房,六不迁居,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就有很多人不理解真正的意义。

五不起房

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农历的五月不宜动土盖房,这从何解释呢?

在民间有句老话叫做“五黄六月”,五月的天气格外炎热,而在旧时的社会,盖房全凭人力,如果这时候动土会消耗很大体力的,而且十分的受罪。因此这个时候很少有人去盖房,其次,这个时节经常会出现雷阵雨。如果正在打地基时出现下雨天,那么不仅会耽误干活,盖房的材料也都要被毁了。

还有过去夏收的时间很长,有时候要一个多月,而六月份正是夏收秋种的重要时候,这时候搬家会更忙,人手也会不够。

七不出门

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唐伯虎有诗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这是他生活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写的诗,穷到没有开门七件事,无异于人生走到了绝境。

如果在外面长荡,这八条准则中有一条没有做到的话,那就最好不要回家,免得给家里人带来麻烦。虽然这样听起来苛刻又不近人情,但是也表现了古人对于做人做事是要求很严格的。

农村的俗语是过去老一辈农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描述,也是根据自己的劳动经验而总结来的,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的洗涤,在当今社会依然受用,因为这些俗语能给人们传授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还能为迷失方向的人找到归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