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听起来是一个现代词汇,是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弱国实行的一种制裁手段。这个词因为一个叫宋鸿兵的哥们写了一本同名的书籍而火爆全球。 其实我们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货币的重要性了,并且还发生过货币战争。 在唐朝以前,货币由政府特许经营,私人也是可以铸造的。到了唐朝以后,货币就只能由政府铸造了,而且发行货币也代表了政权的正统性。 明朝末年时,政府为了节省成本,在所铸的铜钱里面掺入了大量铅沙,铜钱的含铜量只有百分之四五十,一千五百文铜钱才能换一两银子。 清军入关之后,很快发现这个问题,并马上开始铸造发行自己的货币——顺治通宝,这种铜钱的含铜量比明朝廷的铜钱高多了,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八百文钱就可以换一两银子。 这一招确实非常高明,作为老百姓,当然愿意用成色更好的货币了。于是人心所向,清朝的正统性就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提出这个高招的,不是别人,正是从明朝投降到清朝的洪承畴。 洪承畴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才,无论是在明朝作官,还是替清朝卖命,他的见识和手腕都是一流的。如果没有他,清政府还真不见得能统治了汉人。 洪承畴在明朝就是一品大员,投降到清朝之后,清太宗皇太极和顺治帝都很看重洪承畴,按他在明朝的官职,让他继续担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的第一位汉人宰相。 有人骂洪承畴是大汉奸,也有人说明清之间属于兄弟之战,洪承畴不算卖国贼,但这种说法很多人不认可。 顺治皇帝死后,洪承畴已经年近七十,他上疏请求辞官休息。朝廷经过一番争论后,康熙最终授予洪承畴三等轻车都尉,并将他编入贰臣传。 一品大员沦落成为三等轻车都尉、贰臣,骂洪承畴是卖国贼的人们直呼“活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