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NO.012(文学艺术) ▎作者:青川 © 语人读书原创作品 这是一个消解宏大叙事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个体的声音也能被大众听见。其实,一些文学艺术的大家,早在他们那个年代,就已经用雅致小巧的文字来抒发自我,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小品文”。 小品文,盛行于明清,与传统大卷经书相对,尺牍、游记、传记皆可称之为小品文。在山水草木间,文人们挥洒率性真情。
世事易变,明清文人写下的断章随笔读来满是历史的风霜,小品文的发展也陷于困境。鲁迅先生曾在《小品文的危机》中将小品文比作“小摆设”,并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 但事实上,小品文并非只谈风花雪月,也有许多作家,在自然草木之外寄托自己对人生,对时代的忧思。何况,即使是小摆设,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来看,不也是一颗雅致有味的明珠?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几本文艺大家所写的小品文,让你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也能静下来听一听心的声音。 01《人间草木》 作者: 汪曾祺 豆瓣评分:9.0(5928人评价)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人间草木》 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其《人间草木》可谓当代小品文的经典。他写家乡的一草一木,写山写水,从民间小吃写到旧日生活,无不带有返璞归真的韵味。这是一本颇具晚明遗风的书,把略带苦味的生活写得清雅淡远。从他的文字里,能读到满满的烟火气,那是人世间的气息,平淡却又风雅。 02《雅舍谈吃》 作者:梁实秋 豆瓣评分:8.8(5034人评价) 梁实秋先生是一代文化大家,学贯中西。其小品文写得率性自然,亦庄亦谐。《雅舍谈吃》品论了我国大江南北的诸多特色美食,从饮食风味中去照见生活的意义。 读他的文章,是会觉得馋的,“馋”,却并不是狼吞虎咽,而是馋得风雅,带有一丝戏谑和幽默。而这风雅也并非故作矫情姿态,风雅在骨不在形。梁实秋先生曾自嘲,所谓“雅舍”不过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的陋居罢了。 在如今这衣食富足的太平岁月中,我们还能保留几分那样优雅的姿态? 03《比我老的老头》 作者:黄永玉 豆瓣评分:8.3(3602人评价) 若用两个字来形容黄永玉老先生,那一定是“好玩”,若用两个字来形容老先生的这本书,那一定是“有趣”。 当一个好玩的老头子写起比他老的老头,便成了可爱。诗书画皆佳的黄永玉,在追述旧人旧事时,常把绘画中的笔墨技法加以运用,一段简单的白描,便写出了他与钱钟书、张叔平、沈从文等人的交往故事。 生活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皆收进他的书中,与诙谐幽默的片段一起,交织成韵味悠长的旧日记忆。 04《缘缘堂随笔》 作者:丰子恺 豆瓣评分:8.8(1127人评价) 缘缘堂之名,源于一次抓阄。师从弘一法师的丰子恺,将自己喜欢的字捏成小纸团,放在释迦牟尼佛像的桌前,抓了两次阄都是“缘”字,遂将居所命为“缘缘堂”。 《缘缘堂随笔》记录了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丰子恺的文字质朴自然,于温和的笔触中抒发对人生的思索。 他写秋,说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直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从中可窥见中年人的心境,自在随心。 05《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 豆瓣评分:8.7(2692人评价) “水上的浮萍,左右不了生活的起伏。”——沈从文《从文自传》 提及沈从文,人们会想起他笔下的边城,那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湘西世界,是他梦中的乌托邦。 《湘行散记》记录了作者重返湘西的感触。在这座乌托邦中,他记载了自然山水、风俗人情,展现出自然清新的风景画,与淳厚质朴的民族性格,与此同时,也寄托了对原始生命力与现代社会的隔阂的忧思。 该书还收录了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字里行间满是温情。读《湘行散记》,重走湘西之路。 06《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刘亮程 豆瓣评分:8.9(7805人评价)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刘亮程《寒风吹彻》 刘亮程,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一个人的村庄》记录了他在新疆沙漠边的一个小村子的生活。小品文多清新自然,但刘亮程的文字在土地中扎根得更深,他写乡土,写出了荒凉与寂寞之感,那是一个孤独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复杂的世界。在这本书里,他写门前的狗,写远处的炊烟,写太阳与土地。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物,但却令人久久回味,兴许这其中就蕴藏着中国式的乡土哲学。 世界太纷杂,不如暂时停下来,让小品文浸润你的灵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