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小陈茶事 2020-03-20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席,是为了品茶时构建的茶、器、物、境的一个美学空间。

一位朋友,在茶桌上的茶席布置好后,便不再改变它们的布局。

这是一件能够理解的小事,在每日喝茶,日日喝茶的情况下,当喝茶已经成为平常事,仪式感似乎便少了许多。

还是某天茶馆老板娘前去做客,看着茶桌上常年不变席布,笑吟吟地拿出自己的礼物——一套各色配色的席布。

这时她才猛然惊醒,看着杯中老白茶和跳眼的席布,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恍然,开始琢磨起茶席的布置。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在静清和的《茶席窥美》中提出,茶席,不应该是刻意地“摆”,而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去“布”。

这个以茶汤为主要灵魂,茶具为承载主体的空间形态中,它帮助品茶,使得每一个人更好地感受茶水的汤色、滋味、香气和气韵。

不然,在哪个地方不是喝茶?只有用心布置,身处茶境,才能品味七窍。

茶席从晋代时初具形态,到如今的如意成熟,期间的繁华朴素更迭,难以诉尽。

要想布置好一方茶席,得从茶席的历史了解。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2》

茶席历史,繁华朴素看尽

中国茶的历史上,其实并未过分强调茶席二字,而是在一些记载和诗词古文中,流露出了茶席们存在的影子,它们是诗人品茗,文人饮茶时最不动声色的背景。

为何说从晋代开始初具形态?

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句中得以观之。

“止为茶舛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寥寥数字,便把吹火煮茶的生动画面描写得清晰,而随着饮茶的人越来越多,挂画、茶盏的审美也开始逐一完善。

《茶经》的十之图中开始出现了对挂画的要求,“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茶席布置时挂画悬挂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从《茶经》的文字,演变成诗词字画的卷轴。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而茶盏的审美,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开始提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宋代的斗茶中,以白为贵,故选择对比性强的的黑色,来衬托茶沫的雪白。

唐宋之时,饮茶环境和茶席的背景,逐渐成为了饮茶风雅人士的追求,无论是竹林松下,还是名山清涧,这些幽静的地方,开始飘出缈缈茶香。

唐代顾况《茶赋》中说:“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而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茶境则显得更多三分禅意:“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当明代朱元璋废了团茶,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都被取代,这时茶席的构造和茶具,也便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明代茶人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茶杯适意者为佳”小小的品茗杯,啜汤品香,一直沿用至今,在《品茶图》中,明人煮茶器、泡茶器、品茶器具,那时已经明确地分开。

应着这逐渐完善的茶席布置,明代茶席的环境选择,开始更加趋于精致隽永、清幽脱俗,茶席渐渐有了儒雅的书卷气。

“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装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瓢烟。”

纵观茶席的一路演变,从唐代的殊丽奔放,到宋元时期的宁静内敛,再往明代追溯,则是精致而精益求精的阶段。这些古人布置茶席的经验,成为了如今茶席布置的借鉴。

或许当林间松下,名山清涧,都有茶席存在,都有缥缈茶烟的时候,才是古今重叠,千古一刹的时刻。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3》

茶席构成,应茶设计

单刀直入,茶席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了:煮水器、泡茶器、公道杯、品茗杯、茶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等器具。

从整体的布置纵观,茶席的布局,理应动静结合、达到疏密有致的一个画面感。

动静结合,必然是有动有静。

茶席中静的那一片区域,一是泡茶器和公道杯组成的一个泡茶区,它应该始终保持在泡茶人的右前方,公道杯居左,泡茶器居右。

二则是茶杯排列组合构成的品茗区,它理应与泡茶区相对应,选择在品茶人方便的位置。

这两个不变的位置外,其他茶具,便可以遵循不影响泡茶和分汤的原则下,在茶席上随心布置,这种布置,需要疏密有致,错落生美。

茶席茶席,最为基础的,便是一方席布。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它隔开了茶席的空间,安放茶具,确定了一次品茶的基调,甚至连泡茶人的心情、茶类,都能在席布的选择上一览无遗。

一般而言,茶席的色彩层面,从底往上,色彩的明亮度越来越高,饱和度越来越低,由深及浅,最为妥当。

但若是审美到位,偶尔跳脱选色,只要不突兀,便无伤大雅。

茶席的配色,一般不能超过三种色彩,避免使用花布、彩布,在普通人的手中,这两种跳跃的布料,很容易将茶席的素净,破坏殆尽,材质上,古朴的竹、麻,都是极为恰当的选择。

煮水器,沸腾的是泡茶中必不可少的清水,在材质上的选择,需要根据茶的秉性来进行选择。

如今已不是古时,市面上煮水器的选择也变得丰富多样,切记,用金属制的水壶煮水,需要选择稳定金属。

银壶和不锈钢的水壶金属便较为稳定,一个是出于本身的性质,不锈钢则是因为表面的致密铬氧化薄膜,保证了金属的稳定。

而金属制水壶中的铜壶和铁壶,不同于银壶和不锈钢壶,它们会在煮水的过程中释放出些许铜离子或铁离子,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与铁壶煮水释放的离子生成蓝色的络合物,影响茶汤的色泽和汤感。

故而玻璃和不锈钢、银,都是煮水器的较好选择。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泡茶器中,若要选择对应白茶的,定然是白瓷盖碗最为合适。

它有碗、有盖、有船的器型,包含着“天为盖、地载之、人与之”的哲理,瓷器表面的光滑釉质,使得白茶绝不会被吸水纳香,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白茶最为淳朴的香气、滋味和气韵。

公道杯,亦是茶席不可缺少的一种茶具,它帮助冲泡而出的茶汤降温,也帮助泡茶人更好地分汤,保持了茶席表面的干爽,能使得泡茶人更加自如地泡茶,少了急促,多了闲适。

品茗杯,是茶席中动静结合的一点点睛之笔。

它的整体布局是固定的,可茶杯的置放却是随着喝茶人的摆放而变得随性雅致,点点茶杯置放茶席,仿佛夜空中随意挥洒的几点星辰。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对应白茶,选择色泽较为浅淡的品茗杯更为适宜,“盖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白茶的茶色通透,更需要“洁白如玉,可试茶色”。

壶承,是除了茶席外包容性最强的茶具,它帮助承载茶壶,收集洒出的汤水,整体的色彩和材质都应该与茶席茶具相呼应,可以略浅于席布,不喧宾夺主,大小适宜,更显端庄。

除去这些较为主要的茶具,茶托托起的是品茗杯,帮助隔热防烫;茶荷,则是放置干茶,闻香观茶的器具;茶则,帮助量取干茶,避开客人对用手触碰茶叶的抵触;茶海,收集废水和废茶渣;洁方,用来擦拭茶具、吸附茶席上的滴水。

而兴趣所致,一弯花瓶,一席画卷,都能成为茶席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装饰点缀的增减,由心。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闻香寻茶,都是茶席主人的妙手偶得。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4》

白茶茶席,四时之美

茶席中席布的挑选,依托茶的秉性而来,故而喝白茶,喝不同品类的白茶,如今已经有了不少与茶相对的席布之选。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白毫银针——雅致清淡

白毫银针的鲜爽清雅,是喝过白茶的人都深有体会的第一印象。

它的干茶清雅,汤色通透而浅淡,花香纯粹,毫香更是毫不遮掩,冒着勃勃的生命力。照理说,这样纯粹清雅的性子,便如同万千颜料中的一点白色,搭上什么颜色,都应该是相得益彰。

可在席布挑选久了,无论是豆绿豆青惹眼,还是胭脂绾色沉郁,搭上白毫银针的一汪莹白,都不会突兀。

直到某日突然惊醒,既然纯粹,那么保持它最清雅纯淡的本色,才不会掩盖它的一身透白。

于是铅白和象牙白的麻料,成为了印照白毫银针汤色的最佳布景,在这素白的天地中,杯中的点点莹白微黄,是带着生机和跳跃感的一色。

小山重叠金明灭,上手观来一似冰。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白牡丹——粉腮含雪

白牡丹花香重叠的特质,总使得茶席的主色调难以抉择。

今年的牡丹王热烈,该用暖色;可另一款白牡丹清幽,该是冷冷清清的色调,陈化一年的白牡丹馥郁,似乎得用绛紫藕荷,才能压住她的张扬。

踌躇着踌躇着,也就渐渐忘记了白牡丹该有的模样。

或许是巧合,那天一抹带着清雅碎花的布,被缟色的麻布压在底下,原本过分活泼的碎花,被大面积的白色压制,露出一点点的碎花花边,绝妙!

这不正是白牡丹该有的色调?花香固然动人,这大面积的缟色,却刚好展现了茶汤的淳和,从此这片带着碎花的布料,便成为了白牡丹的预告函。

只要今日的茶席有它的身影,必然是沾染白牡丹重叠花香的一天。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寿眉——浓郁喑哑

比起应对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踌躇,选择寿眉的茶席席布时,几乎是福至心灵的笃定。

驼色竹席,本就是寿眉老去后的干茶色泽之一,唯有这沉郁的色彩,才足以将寿眉的沉郁展示得淋漓尽致。

寿眉的汤色更浓三分,无论是浅浅鹅黄,还是后期过渡到蜜般的琥珀色泽,都能与这沉郁的色彩相呼应,暮春迟,秋光满,该是寿眉最适宜的拼色。

或许也只有寿眉陈化后的色彩,才能这般毫不突兀地穿梭在茶具中,将寿眉的汤色衬托得深浅动人,有这沉郁的色泽,毫香微鲜、花香氤氲、竹叶香清爽,药香干果香深邃,都能被它一一容纳。

无论是俏丽的暮春新茶,还是陈化多年的寿眉老茶,都能在这方色彩上找到最契合自己的基调。

因为沉郁成熟,本就是寿眉独有。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5》

茶席禁忌,辩证看待

当布置好茶席,泡茶、品茶,这是一次关于茶的寻香作乐。

私下里的小聚便罢,但如果参加的是规模较大的雅致茶会,有些礼仪,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知晓的。

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里,提出了与茶不合时宜的七条禁忌:“不如法, 恶具, 主客不韵, 冠裳苛礼 ,荤有杂陈 ,忙冗 ,壁间案头多恶趣。”

“不如法”,便是指个人行为不符合茶会规则,泡茶和品茶、不得要领等。

“主客不韵”,指的是主人与客人衣着不雅,谈吐粗俗。

饮茶随心,衣服却不能过于朴素随意,但若是礼服盛装,也大可不必,更不能将有杂味、行为的食物或饭菜,和茶放在一起,这般杂味,只会破坏了茶的清香和丰韵。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忙冗”,放在如今似乎显得更加妥帖重要。

毕竟一次茶会上,忙于他事的品茶人实在不少,品茶时,为了对泡茶人和手中的茶以示尊重,最好还是放下手机,静心沉淀。

这些茶席的禁忌,古人已经叙述得十分清楚,而当今茶会,若是有些规则过于生硬,便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去过某次茶会,主办方在告示上大写加粗了两个巨大的字体,“安静”,整场茶会鸦雀无声,除了泡茶发出的细微声响,再耐心品茶的人坐久了,都会有些憋屈。

在日本茶道中,虽然有要求点浓茶时,保持绝对安静,决不能有任何声响,但浓茶过后,点薄茶之时,客人可以进行安静的交流。

茶会品茶,品茗交流,是茶会最重要的意义,私以为安静轻声的交流,是应该被允许的,品味好茶,若不能直抒胸臆,岂不可惜?

白茶四时之美,辉影相照,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白茶量身构造茶席

《6》

茶席,是席布色调、煮茶器、泡茶器等茶具共同协调构筑的场景。

在这空间中,茶具错落,而泡茶人品茶人对坐,共同品饮的不仅是杯中清茗,更是周围一体的环境。

竹林中的明月相对,松山下的松风吹拂,风声、雨声、煮水声,都是品茶是五感交织互通的感官感受。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正因为这种与环境、心境的互通,茶,才能成为诗卷中不可抹去的清香一角。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