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小陈茶事 2020-03-20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突然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它的这把火从互联网扫至线下,从一个的手里蔓延到另一个人电脑屏幕前。

美术也好,服饰也罢,都在全力还原这一个盛大的梦,“幸有彩云喜香山,兰裳桂冠共游仙”。

而剧本或是明星,点亮了羞涩少女的视线,“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从此少年和古城,都足以入梦来。

即使讲述的故事并非风花雪月,而是为了在十二个时辰内解救长安城的危局,可长镜头铺开,热闹繁华的长安盛景再没了遮掩。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或许《长安十二时辰》,只是给了所有人一个梦。

马伯庸将神火降临的传说,入侵长安的紧张危险,贺知章以及王忠嗣的故事揉进这长安的十二时辰之间,“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手攥这千年历史,电视里展示的终归不再是一场场关于“爱情”的闹剧,剧本也不在是聚焦于小情小爱的打闹。

这个梦里有大唐,有诗仙,这里歌舞笙平,足以看琼楼高宇。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2》

【从诗仙李白,探长安一貌】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尚未讲完,留有遗憾的人刷了又刷,倒是扒拉出些有趣的细枝末节,比如诗仙李白,就承包了剧中所有的作词。

李白在当时名气很大,却报国无门,少有地方乐意收他,或许正是这无处可去的烦忧,反倒成就了李白“诗仙”的名号。

即使心愿辅佐帝王而治国安邦,却心高气傲不愿低头,即使在同李邕毛遂自荐跟前,也要提笔写下这样的张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力士脱靴,更是将李白的放浪展示无疑,连玄宗都耐不住李白这般脾性,随便给些赏钱便将他打发走了。

或许为人懂得进退,历史多出个李大人也不可知,只是诗坛从此,在没有绣口盛唐的诗仙存在了。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写茶已久,翻阅诗卷,便能看见诗仙李白也曾写过唐朝饮茶的一二风貌。

《答组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介绍了一种形状如手的茶叶,“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这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唐时的玉泉山玉泉寺中的中孚禅师不但自己品茶,还善于制茶,而他正是李白的族侄,两人于栖霞寺相遇,便有了李白以诗作答的这篇诗文。

当时成就一诗的仙人掌茶,属于绿茶类,诗句里将它的生长环境到加工制作都逐一刻画完成,“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更是发现的最早晒史料。

诗人对于茶的偏好,便从盛唐时开始兴起的咏茶诗中可见一斑,诗句也极大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可见茶的存在,唐茶与如今的茶,更像是两种全然不同的饮品。

剧中煎茶煮酒,每一个人都茶不离手,唐朝喝茶,以饼茶为主流。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3》

【从唐诗读唐茶】

唐代之茶,多以煎煮为主,而煎煮的茶,根据《茶经》记载,大致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形态。

饼茶的制作工艺基本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其中讲述的“蒸捣”技术,是唐代蒸青饼茶制作的核心。

在唐代,饼茶之所以成为主流,是为了减少茶的体积,便于长时间的运输,以及长时间的储存。

唐代茶叶的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发展极快,而且唐代茶叶生产地和消费地并不一致,从秦岭淮河线以南,长江流域的山地出产,消费地却并遍布全国,故而对茶叶的运输储存要求也是逐步增高。

而随着茶在唐朝的盛行,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开始由粗老的叶茶,逐步提升到较嫩的茗芽,是精益求精的开始。

而茶叶的烘干,也从远古的晒青,到唐代发明了蒸青工艺,是一个去芜存菁的杀青技术的质变过程。

由于蒸青茶的香气不高,干燥起来较为艰难,制作时费工费力,中唐时已经出现了绿茶的炒青工艺,唐代刘禹锡的诗中便曾经描写过这样的场景。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其诗曰“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

中晚唐时期,陆羽的《茶经》问世,标志了茶文化的形成,建立了在茶叶品质的选择,以及对优质茶的土壤、环境、茶树的形态,建立了科学的认知。

《茶经》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刘禹锡诗中的“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都是对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的进一步认知和提升。

而在诗词上,无论是诗人直抒胸臆的对茶的喜爱,借茶诗抒情已成风气。

须知,唐代以前的茶诗寥寥无几,而唐代诗名中含有茶或茗的有109首,而诗歌内容中含有茶或茗的共有547首。

以茶写情,以茶写景,是唐诗和唐茶所带来的亘古浪漫。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4》

【从煎茶煮茶,长安至今】

唐朝喝茶,从烤茶饼开始。

煎茶前,用火烤茶,等把茶饼炙烤好了以后,要趁热用纸袋储藏,待冷却后,再将干燥的茶叶碾成形如细米的茶末。

接着便是煎茶。

鍑中先煎水,等到水初沸,便加一些盐,第二次沸腾时,将沸腾的水舀出一勺,从鍑中心的水漩涡中,加入磨好的茶末,等水再次沸腾,开始溅出一些茶沫,便要即使将舀出来的那勺水加入鍑内以止沸,让茶末多煮一会,茶汤的滋味更加浓郁,等水腾波鼓浪,即是三沸。

茶水三沸完结,才是现代人眼中真正烧开的水。

《茶经》中的“沸”,是指水的翻滚波涌的状态,并不一定能达到100℃、完全烧开的状态。而当时的人们,只是凭借这经验,总结出三沸以后,茶汤不能再继续加热。

如果三沸过后再继续煎茶,茶汤就会“老”。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茶经》云:“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文中的“水老”,指的是过度沸腾的茶汤苦涩难以下咽,而茶汤的的清冽口感、新鲜度大大降低。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将煎茶愉快的情景刻画得细致入微:“恐乖灵草性,觞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堕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从两人敲石取火开始,取山中泉水,用枯木做柴,在清幽的野外,煮茶煮至连珠沸,喝茶,聊天,清茶与闲话二三,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溢于言表。

而煎茶煮茶的场景,长安至今,残余在周边日常生活中的与之相关的,或许只有煮茶了。

煮茶,如今的挑选早已超过唐朝,触手可及有陶壶温热,亦有玻璃壶通透,透明的壶身能清楚地看见水的沸腾程度。

或许此时,才能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风情写意,是一种从古延续至今的传承之感。

看《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看唐诗识唐茶,问大唐盛景

《5》

茶之发现四五千年,却借唐朝诗歌之势开始声嚣尘上,成就了中国的茶文化。

唐代长安,正是茶的起源和起点。

大唐汇聚了太多的繁华,茶,不过其中一种,而茶,亦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种。

茶有一种聚敛灵魂的功效,将人的散漫、烦躁,都摒弃掉,一碗之后,最本真的性情,占据了灵魂高地。

从《长安十二时辰》游长安,读唐诗而觉唐茶,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