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阳明下篇五十二条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0-03-20


阳明五十二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 阳明病,若中寒,胃寒气逆,则不能食,湿盛木郁,则小便不利,手足汗出者,阳泄手四肢,此寒气凝结,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阳明阳虚,胃中虚冷,水谷不别也。
  阳明病虚者,中少阴之寒,伤本气之偏而湿盛,故不能食也。土湿木郁,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土湿必小便不利,此是一定之理。四肢与脾胃互秉,湿盛寒逼,阳泄四肢,则手足汗出(此手足汗出之中寒注意区别小建中手足汗出之虚劳,但皆是为虚)。此欲作痼瘕,瘕者,因中寒而气积也,必大便初硬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湿冷,水谷不别故也。
2 五十八难;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累生。603页,湿寒积聚,必作固瘕。痼瘕者,瘕块坚固,石硬不软,成块而下者,即瘕之未固而后行者也。
  胃为阳腑,阳之最旺,胃寒气积则阴结也,阴结则为痼瘕,此欲作痼瘕者,必大便初硬后溏。肠燥则初硬,胃寒则后溏也。(溏粪不成形)总之痼瘕,就是中寒之伤,痼者,阴寒结滞久不去也。
3 黄师此处有一个“凡”字,重点,
论;阳明中寒,久寒久利,必阴凝为痼瘕。瘕者,腹内因寒结滞有结块的病,此病671页积聚根源有此病之理与注解。现在大便久利之人甚多,又往往贪图速效而不用中医,在用中医治时则更慢。因寒瘕已成,寒块难化也。中寒泄利,是为内虚,不是新伤之泄利,新伤可愈。内虚止利,则易寒结。
4 本条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溏粪。阳明虚寒之见证。见此诸证则知中寒。
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 浮迟并见,则知里寒。浮为表脉,但非表病,迟为少阴内寒之盛,胃寒气逆,阳不内交而外格,则见脉浮发热,故表热里寒也;表热者,阳不内交也,非太阳外感之热,表为阳里为阴,中寒则阴阳不交,表里不交,表热者因里寒脉迟也。下利清谷,则知脾胃虚寒;下利清谷者,吃啥拉啥,完谷不化之义。四逆汤,温燥脾肾,以退三阴之湿寒也。本卷开头,胃虚之病,太阴之初气也,本条三阴之(阴)盛,太阴之(阳)虚也,故脉象内迟而外浮,病象外热而里寒。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 此浮若误以为太阳表证而发汗之,则为大逆。迟脉为阴,迟为无阳,迟无汗理,360页,脉法六十七,迟为无阳。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也无汗之理也。
3 下利清谷者,就是吃啥拉啥之义,脾胃湿寒,火不化食也,见下利清谷则知必为中气湿寒,四逆汤湿燥脾肾,以泻湿寒。胃中虚寒,当温其里,土性喜燥而恶湿,虚寒不食,又饮其水,助其湿寒,则上逆而呕。
按;太阳泄湿用五苓散不用汤,太阴四逆汤,一升二合都分为两次,故人病湿寒中虚,水较谷而难消化,汤药为水也不能多饮,多饮不宜,一升为200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