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like》影片有感

 why619 2020-03-20

近期观看了一部西班牙的动画小短片,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和思考。影片的开始呈现了一个“白色”的都市,场景中只有市中心的一点色彩,爸爸是蓝色的、孩子是橙色的、音乐家是红色的、书包是绿色的,其余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白色的。生活在这样机械、循环的都市中,爸爸的蓝色逐渐被工作磨成了白色,但是可爱的橙色孩子面对艺术家还是那样的兴奋,面对爸爸还是那么有活力,一直保持着橙色。直到孩子上学之后,教师要求他模仿写ABC,而且不允许他创新,再加上爸爸的压力,这个橙色的孩子慢慢失去了颜色变成了白色,从此也没有了快乐。爸爸发现了自己的孩子也失去了橙色,两个人都成为了不快乐的“白色”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爸爸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引导孩子一起找回“本色”。

影片中有以下几个小的细节挺触动我的:

(1)爸爸将厚厚的书本放在了孩子的书包里面,压缩成了一个小小的书包,能感受到爸爸对孩子的期待有多大,也能体现出教育对孩子的“知识叠加”的压迫;

(2)孩子开心的将自己创新的作业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几乎是漠视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现在很多教师对孩子的创新几乎视而不见,而是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3)孩子本来是橙色的,但是经历了教师和爸爸一系列的“指导”下,最终在爸爸将书包还没拿起来的时候,孩子竟然主动的、无奈的伸出了双手接过书包。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波动还是挺大的,孩子本来那么天真烂漫,充满活力,是要经过怎样的压迫成了这样?

(4)本来红色的树下有一个红色音乐家在拉小提琴,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这位音乐家竟然没有了,说明他也被这个城市的生活同化了,让人觉得惋惜。

说了这么多,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保护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度,不是“完全”的。

(1)创设孩子个性成长环境。带领孩子看他感兴趣的书、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为他们提供社交活动的平台,多体验异国文化与风情等等;

(2)了解不同孩子之间的个性,因人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与别人都有不同的地方。只要对孩子有益,只要能使孩子达到期望的成长目标,方法尽可以百家争艳。

(3)引导孩子培养和树立个性。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们自信乐观、认知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以及保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尽可能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运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的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