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朋友——再说交友原则

 背后国文 2020-03-21

我们在《论语学而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到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一时难以理解孔子到底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无友不如己者”通常的解释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但现在很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对,于是有人解释说是“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傅佩荣),“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南怀瑾),还有人解释为“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友”等,那哪一种相对合理一些呢?

从字面上看,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二个字上,一个是“友”,一个是“如”。友作名词可解释为朋友,作动词可解释为与……为友。如作动词可解释为比得上、及,如同,好像,这样,如果对二字意义不明确,那这句话就有很多意思了。

因为众说纷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很难说谁对谁错。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种是暂时搁置,不作深究,如孔子说的“盖阙如也”;另一种是深入研究,找到最恰当、最合适的解释,以正视听。

要说哪种解释最合理,就要分析哪种解释最为符合,最为接近孔子的思想,我们对比上面三种解释,觉得南怀瑾先生说的“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最接近孔子仁的思想,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照字义解,就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或者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语句通顺,有道理,语义还贴合。

为了印证这个说法,我特意在《论语》里找到二个论据。第一是在《子张篇第十九·三》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说,我听到的与你不一样,一个君子应该能尊重贤者,还能接纳其他人,能够表扬好人,也能同情不够好的人。

从这段话里分析,第一,子张认为交友的原则是不分三六九等,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第二,他是听人说的,至于是听孔子还是其他什么人我们不能胡乱猜测。这时我们要分析子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说的话是不是和孔子的思想最接近?

在《论语·先进15》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说子张的性情是过,过是过头,急进的意思。回到《论语·子张3》章,东汉蔡邕在《正交论》中对二人同门而异见作了解释:“商也宽,故告之以距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意思是,子夏为人太宽厚,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孔子劝导要会拒绝,因此子夏得到的示意是“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而子张为人太苛责,因而孔子劝导他为人要宽容,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就能扩大交友圈子,因此子张从孔子处得到的示意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但这一论据不足以证明孔子的交友之道就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要交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朋友。那么我们看《论语·季氏4》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这下我们是不是明白了,朋友有多种,有益友也有损友,通俗地讲,就是有好的朋友,也有不好的朋友,或者说有缺点的朋友。也就是说,孔子对待任何人都可以当作朋友,还有说别人不如自己就拒绝,与自己志趣不同就放弃。交朋友一定要胸襟阔大,有强烈的包容精神。不管地位高低,不管才学如何,不问贫富,不问名望,只要别人需要,都可以交朋友。这就是“仁”的精神,这就是孔子致力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

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个人,可以和任何人交朋友,但在某些时候,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对益友,要学习之,“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相互扶携,共同进步;对损友,要参照之,时刻提醒和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们有同样的毛病。如果可能的话,可帮助他们改进,“忠告而善道之”,“过则勿惮改”,一道致力于君子之行,圣人之道。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发现,心胸宽广的人朋友很多,也很杂,而这样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愿意和他交朋友?当然我们不可能和所有的人交朋友,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虽然对每一个人不分彼此表达善意,但追求的理想目标不一样,我们与“巧言令色”的人,与“小人”,与“乡愿”等人群是没法成为朋友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