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特兰:我早在30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当时我正在印度创办亚洲媒体实验室,要经常开全球化的会议,与很多人近距离地交流,我发现,人们的用词、反应、表情有时比他们说出来的话语更加重要,我那时就决定要研究这些社交中的信号。 但真的开始行动要到21世纪了,这源于一门新兴科学——网络科学的兴起。只有在网络化的社会,人类才第一次精确地观测到大规模人群的日常行为。所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通过使用带有集成传感器的手机和电子胸卡,我和我的学生观察了数百名参与者的日常行为,累计收集了数十万个小时最真实和详细的行为数据。 我们发现,这些社会化的信号不仅是意识语言的补充,还构成了一个对人类行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独立通信网络。事实上,这些“诚实的信号”为我们了解人们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窗口。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为比之前想象的更具有社交网络的特征。而“诚实的信号”可以成为一种有助于建立家族群体和狩猎团队的交流方式。人们之间的信号所形成的社交回路塑造了人们的许多行为,将我们融合成一个整体。 读书周刊: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读懂“诚实的信号”? 彭特兰:社会心理学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指出,人类最令人惊奇的能力就是“解读”他人的能力。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比如评估教师课堂教学、选择应聘者,或者陪审团审议案件等,通过感觉给出精确的判断是可以实现的。在生活中,有些人非常擅长解读并运用社会化信号来影响他人,尽管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也要掌握方法,才能不浪费我们的这项能力。在社交网络中,“解读”社会化信号的能力为群体决策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机制,它可以汇总多方信息以达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预期。进一步地,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用这种崭新的网络智能决策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观察真实的案例,读者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见解和实用方法来管理自己。 读书周刊:毋庸置疑,真相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但与此同时,谎言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谎言是表达善意的,例如医生对病人、父母对子女的;有些谎言是维持秩序的,例如职场之间的。在您看来,诚实还依旧重要吗? 彭特兰:毋庸置疑,诚实是非常可贵的品质。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对社会、国家,诚实都是发展前进的基础。如果人们都能保持真实、诚信,那很多事情就再简单不过了。 事实上,每个时代,人们都会面对诚信缺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当今则最大限度呈现。因为网络社会数字化、虚拟化、开放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呈现符号化、超地域性、隐匿性等特征。这让人际交往似乎进入了一个互不熟识、缺少监督的“陌生人社会”,从而使一些人放松或忽视了诚信自律,做出失信行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化测量仪所观察到的信号才尤为重要,因为它是百分之百诚实的。 读书周刊:很多人认为社会化测量仪会侵犯隐私,它的边界在哪里? 彭特兰:我们可以想象其他17世纪的科学家对发明显微镜的罗伯特·胡克的质疑,因为在那时,这项发明颠覆了人类的认知。而我觉得,发明社会化测量仪是可以和胡克发明显微镜相媲美的,显微镜让我们看到人类是由一些活着的微小细胞组成的,与其他生物别无二致,社会化测量仪让我们能够直视人们的行为与内心。 社会化测量仪等新工具的影响可能与以前的工具大致相同:通过改变人类对自我的看法,来改变看待他人的方式,更好地营造社交环境。就像人类开始能够设计基因一样,我们也能够设计人类社会,创造出比当下更高效的“设计师社会”和“可感知社会”。这是我设计这个仪器的初衷,也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目前这套测量工具只在科学的范围内使用,还不涉及很多隐私和边界的问题。如果未来,它真的获得推广,那一定是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完善了相关规则。虽然目前来看,这还是个超前的行为,但距离人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不远了。 读书周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在序言中提到,他认为,这样的“可感知社会”的硬件基础会率先出现在中国,您怎么看? 彭特兰:中国的确是个实现“可感知社会”非常理想的国家。首先,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全面展开,智慧城市、智慧社会也日趋成熟,已经具备“可感知社会”的部分形态。其次,很多中国人也很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速、线上生活,对网络生活的接受度很高。此外,政府也可以有效地组织资源,拥有高效精准的执行力。我希望中国的学者也能够贡献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一起推动我们理想的感知社会,让这一切可能成为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