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黑龙江波涛 2020-03-21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水浒传》中人物繁杂众多,对他们的服饰描写也着墨颇多,比如林冲戴毡帽(范阳毡帽)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关于白范阳毡帽的描写在第11、12、20、22、62 回中都出现过。

首先宋代服饰最高规制就是皇家制服。宋徽宗未登基之前,穿着就非常华贵,至于他当了皇帝以后的服饰,从《水浒传》里的描述来看,也是分外不同:“只见天子头戴软纱唐巾,身穿滚龙袍”,简单的十几个字,却看出服饰的气度非凡。

这里的“唐巾”又叫软翅纱巾,外形与乌纱帽相似,巾后垂有软脚,左右缀巾一对,期盛行于唐朝,后流传至宋。贵族富人戴皂纱巾,平民百姓戴的是猪嘴头巾、垫角巾。如第35 回描写石勇裹一顶猪嘴头巾,第62 回描写杨雄戴顶猪嘴头巾,铁臂膊蔡福腰间紧系青鸾带,头上高悬垫角巾等。

宋代官员的长翅帽很有特点。宋代官员官帽上的两根长翅是直脚幞(fu)头,又称为展脚幞头,平脚幞头,乌纱帽,是在五代直脚幞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赵匡胤。他当了皇帝后对以前的同僚在朝堂中上的交头接耳很不满意。后来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两个用铁片、竹篾做骨架的长翅。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戴上它后官员们要并排坐着谈就不方便了,只能面对面交谈。上朝也就很难再扎堆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当然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需要戴的。

皇帝与朝臣上朝时都是带这种帽子,但是两者有区别。帝王用的两脚较长,据记载两脚平施,长一尺二寸以铁为之,朝臣的的为方顶硬裹,两脚较短,平施一折上翘。

按照赵匡胤用计撤掉宰相座椅的例子来看,长翅帽的发明权应该是他无疑。

关于这种帽子还有个故事。某次宰相寇准青衣小帽在开封微服私访,和一个老头谈话时,老头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寇准感到奇怪问道: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笑道:你是朝廷的命官。寇准一听表示很疑惑:我和你素不相识,何以看出我是朝廷命官?老头道:看你刚才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

皇帝龙袍根据功用分多种,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仅次于冕服,为皇帝参加重大典礼的服饰。从现存绘画作品来看,皇后的礼服也非常华贵,头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下穿青袜青舄。此外,还要挂白玉双佩、玉绶环等饰物。无不彰显着皇室身份的至高无上与独一无二。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宋代的官服比较复杂,大致分为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祭服、丧服等。

公服,即常服。款式承袭唐代,曲领大袖,下裾加一横襕,腰束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以所佩革带为区别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另有一种窄袖式样公服,以颜色区别等级: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以着绯衣紫在宋代都是高官。

宋代官员朝服服饰除了长翅帽外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方心曲领“。这个物件就是我们看电视剧《水浒》看到的套在官员朝服交领上的用白罗制成的饰件,上圆下方,形似璎珞。有防止内衣衣领拥起,所以也叫拘领。它其实也是宋代遵循唐制的结果,具有“象法天地”的古代设计特征,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核心的宇宙观。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其实从从汉代开始,官员们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拘领)。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领是在中单上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宋代是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即做成一个圆形领圈,下面连属一个方形)的饰件压在领部。成为宋代朝服的一大特色。

另外宋代经济发达,有钱人的服饰华丽。如梁山好汉中柴进的服饰最为考究。“他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龙云肩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绦环,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一看就是富贵之人。他前往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时还“身穿鸦翅青团领,腰系羊脂玉闹装。头戴鵕鸃冠一具,足蹑珍珠履一双”,着装一样高贵不凡。

在宋代,习武之人或者露天劳动者经常戴白范阳毡帽。《水浒传》里面称这种笠子叫做“范阳毡帽”。在宋代,范阳(今涿州)属于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所谓范阳毡大约是以此地牛羊皮毛做的毡帽。同类毡帽也是五代及宋代兵士的标配之一。

《水浒传》里多次提到这种毡笠。如:“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著一把红缨。”

“只见一个大汉,头带白范阳毡笠儿,身穿一领黑绿罗袄……”等等。

当时人所作画作中,也经常会有戴这种毡笠的图。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有戴毡笠的军官。宋代石刻中也有不少带毡笠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当时是普遍存在。

长翅拘领:略谈宋代的服饰文化

再如林冲到了大军草料场以后,发现房屋四处漏风,无法御寒,出门去买酒时,就“取毡笠子戴上”。

写武松下班,入得门来,便把毡笠儿除将下来。……便脱了油靴,换了一双袜子,穿了暖鞋”。武松不但有毡笠作为雨具,还穿着防水的“油靴”。回家后,还换了袜子,穿了暖鞋,武松到家中换上的暖鞋,大约就是现代人家中必备的棉拖鞋一类。

鞋子在先秦称屦,汉魏称履,唐代以后多称鞋。《水浒传》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物鞋子的描写,根据人物的身份,可以分为很多种。

富人所穿的鞋比较精美,文人所穿的鞋子为布履或丝鞋,如第14 回吴用是着一双方头青布履。靴子也是鞋子的一种,吊墩靴是水浒中常见的靴式之一。它是一种连着胫衣的靴子,靴筒长至膝下。见于第鹰爪靴是一种颜色或肌理类似于鹰爪的靴子,实际上是牛皮靴。如第回鲁智深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

限于篇幅,不再细论,有兴趣的可以多关注下水浒人物服饰描写。

《水浒传》中人物的服饰形象丰富多样,让我们看到宋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在服装配饰上的不同,这也是服饰文化给这个朝代赋予的一个辨识度。在三百多年的宋代历史文化中,服饰文化绝对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