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哲飞|记住乡愁留住根

 乡土宁海 2020-11-26

1984年城关南门大桥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余光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愁是故乡的一轮明月,照亮游子飘泊的灵魂深处。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老宁海人一谈起宁海老城区,就会罗列出一大堆的地名,老城墙、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城河;孔庙、颜公河、城隍庙、桃源桥、春浪桥;袁家祠堂、花车门、袁家墙弄、花楼殿、王家花园、一善巷、柏屏黄门楼、道义坊、抗战书店、蔡家巷、白石头、梦园;大米巷、义井、小米巷、柴家墙弄、树牌坊、三隍堂、杏树脚;河头、泊水塘、二亩园......如果你连这些名字都叫不出或不知道,那你肯定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老宁海。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一次次的旧城改造,这些地方都被拆除殆尽了。

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木牌坊

明代白石头和古井

一善巷明崇祯时所建古宅

清末宁海县城鼓楼门口

义井

城市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建设中,要注意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以乡愁为情感基础,努力挖掘、展现当地传统的自然环境、特色景观、民生状态、民风民俗、乡土文物、文化积淀、人文精神等,同时要认真、细致地梳理出当地传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通过积极的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利用,使之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931年冬摄于孔庙大松树下

国民党宁海县党部旧址

1944年4月宁海中学北乡全体同学在大北门外

保护宁海老城区,向北延伸建新城,这是古建完美保存的最好方法,可是身处当时,谁有这样的眼光和远见呢?如果老城区没变动,那么老城墙仍旧巍然屹立,让桃源桥下仍然桃花流水,让春浪桥仍然杨柳依依,让白石头的大石头雪白光亮地匍伏在古井边。梦园的假山奇洞里仍有一班班小朋友钻进钻出,东门口仍有和尚尼姑唸经的声音传来,杏树脚仍坐着手持竹竿、闭着眼睛的“乌人阿官。大米巷、小米巷仍然米市兴旺,中街仍树立着高高的方正学树牌坊,老人仍围着老钟表修理店、围着义井在讲宁海故事,这里的开国老店、肉店、布店、药店、纸店、南货店、糕饼店、酒馆店、水产店、咸货店、水作店、杂货店、打铁店、蔬菜行仍然红红火火。“噹、噹、噹”,三隍堂大人在相变戏法,桃源桥小人在相猢狲戏。这里“嘭”,那边“呯”,这是爆米胖,那是放炮仗。大北门“咿咿呀呀”花轿抬过,小南门“哩哩啦啦”戏箱扛进。城隍庙古戏台农村班点着气油灯在演《闹九江》,花楼殿人山人海在看老戏《白蛇传》,戏文场街边现场在打花生糖、芝麻糖,还有大饼、天萝丝、葱油饼喷喷香。这里没有汽车、摩托车,从东门到西门,五里路长是一条用青石板、鹅卵石铺成的步行街。还有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街街巷巷、狹墙弄和古民居、大道地。······ 这样地地道道的“宁海古城”不就成了推动宁海全域旅游的旅游区了吗?说不定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他们也要抢着来拍电影了。可是,旧城就像旧时光,逝去就难以再找回了,这只是天方夜谭,一个怀乡者的旧城梦!

抗战书店

1953年8月城关桃源桥

1954年宁海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建设工地

文物古迹是不能再生的,那些拆除的、迁散的、自然毁掉的古建是不可能再恢复了,太多的抱怨问责都无济于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记忆中的各类文化地标再呈现回来?我们的乡愁怎么样才能记得住呢?我考虑再三,在这里提出几点拙见,与大家一起商榷。

第一,抢救修复,包括原地重建。对还没被完全破坏了的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地标性建筑等应加强保护,千万不能继续损坏。有的则应进行抢救性修复和原地重建。如城隍庙、孔庙,宁海剧院等,都要进行修复和重建。有关建设部门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城市化建设中永远不忘老百姓世世代代的记忆,千方百计要考虑怎么样才能够留住这千金万金难买的宁海的“根”。

跃龙山之望潮楼

中山亭

孔墉长女孔菊芬在梦园

第二,移地重建。在建设中对不得不动的地标性建筑、人文古迹等,可以考虑移个合适的地方进行重建。比如对蔡家巷的“抗战书店”,原是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东大街改造时说拆就拆了。讲起来不好听,当时正是全国人民记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时,实在不应该。原来我们也建议过,抗战书店拆掉了,可由政府出面把原址后面新建的街面屋买下两间重建一个抗战书店,旁边立一个碑,记上文字。这样,一个文保点留下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来了。中街方正学树牌坊、义井拆了 ,可以在跃龙山方正学读书处周边仿造重建,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正学文化区,使跃龙山又有一个新的景点,在中街两处原址还应分别立碑。白石头、白石井等均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保护。

宁海县城天主堂

60年代宁海城隍庙一带

城南泮溪

第三,立碑标志。对根本无法修复、无法重建的实体,则可采用在原址立碑标志的方式来记念,这样能让人们永远不忘老地方。全城对这些地方统一立碑,同时也能彰显宁海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在古城墙、护城河、东南西北城门、桃源桥、春浪桥、花楼殿、原妙相寺等等原址上,选好合适的位置均可立碑标志。

80年代城南里溪桥一带

第四 ,命名记念。在城市化建设中,对道路、大厦、宾馆、饭店、学校、商场、公园、住宅小区等命名,要避免随意性,充分考虑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要有乡愁的感情基础。这方面,过去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但是还非常不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比如在住宅小区的命名上,大有文章可做。“东景”、“秋景”、“夏景”、“春景”等系列花园小区的名,就不那么妥当了。这里既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景,也没有东南西北四方的景。这里是东门,原来的“花楼殿”、“道义坊”、“白石头”“梦园”等都在这一带,这系列小区就干脆称“花楼小区”、“道义小区”、“白石小区”、“梦园小区”多好呀,这样记住了乡愁又留住了根。你还可展开一些讲点时髦的,大家美好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小康的花楼里,铁肩担道义,志如磐石坚,共圆中国梦。

洋溪是宁海的母亲河,原来南门洋溪边有条滨溪路,改造拓展后称徐霞客大道。宁海把江阴的徐霞客变成宁海人,了不起,但这条大道称洋溪大道也是不错的,一是有宁海地方特色,二是叫响了宁海的母亲河。其他的各类命名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80年代宁海中大街西段一角

80年代初桃源路旧街貌

乡镇也一样,在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文化礼堂建设中同样要把乡愁记住,把根留住。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不能失去的美丽,所以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她。

解放路顾宅远景

城西童家道地大门


□文章:袁哲飞

□照片:宁海县档案馆

□制作:李恒迁

□审核:徐培良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感谢“宁波东胜”对“乡土宁海”微信平台的支持。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