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的规则

 BT 2020-03-21

□白岩松

振耀兄要出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并不意外,想当然地以为这该是一本与公益有关的书。公益,对振耀兄来说,是乐趣,是理想,更是职责,出一本与此有关的书,应该且必须。

然而拿到书稿,看到这个书名,我有些意外,但是,在翻过不多页之后,我明白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公益,或许是更大的一种公益。

提到从政,大家自然会想到政府,在目前的中国,对政府有太多的抱怨和过度的期待:一边抱怨着,另一边却在思考、期待任何改善时,又下意识地首先想到政府。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也是中国政府躲也躲不开的职责和宿命。

无论在哪儿,如果政府能做到有理想、廉洁、高效,总是一个社会的巨大福音,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早就有前辈说过:能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那么,能向更好的方向改变政府的公民,当然是好公民。由此可见,我们都有责任。

提到规则,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潜规则,而提到潜规则,几乎人人痛恨并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摇身一变,往往是潜规则的信奉者、执行者、制订者和受益者。有些潜规则也因此大摇大摆地成为“明”规则,让人不知所措。

但我们需要规则,能让人向善守法有效率的好规则。好规则,会让心存恶念的人变好;坏规则,却会让心存善念的人变坏。转型的中国,最需要规则的建立,以法治国,用规则约束人、激励人,中国才会成为大国,才会长治久安。所以,振耀兄的这本书,是一次大格局的公益书写。

做官员,或是辞官为师,在我看来,王振耀还是王振耀,他从来没变。为官时,也没有言辞八股;辞官后,也没有纵横恣意,他还是他。带着不常说出口的理想,为公益和改变奔波。为官时,干成不少社会需要的事,辞官后,也常面对很多的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社会上的人们,习惯用体制内体制外来说事,我常回应: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儿是体制内哪儿是体制外?不管身在何方,总要面对挑战,然后默默地去改变。

振耀兄就在做这样的事儿。面对政府,他的这本书,字里行间,是了解,是理解,更是破解。没有后者,了解和理解更像是虚伪的沟通,而有了了解与理解,破解才更有价值、更有可能和更加精确。就像我在央视,也常听到各种对央视的抱怨和责骂,但我明白,这些声音大多是情绪性的表达,击中要害的少。身在其中,更知七寸在哪儿,于是,想办法去慢慢改变。责骂,很过瘾,但往往不能“治病”。而王振耀和他的书,显然是想开一剂温柔的药方。

在官府之中,从来不缺少大写的人,从来不缺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在官府之外,在自由的环境中,只顾自己小写的人也到处都是。再好的规则,也总有人会为自己的利益去找漏洞。所以,历史如何演变,如果没有做人的规则打底,再好的从政原则,也会同样让社会步履维艰。

振耀兄用有形的文字无形地写出了自己做人的规则。为官时或辞官后,都如此,一脉相承,这才是更大的规则。好规则,可以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却永远无法让人携带理想负重行走;而骨子里做人的规则,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振耀兄就是如此。

振耀兄辞官进校园,我是支持的。一来在官场内,他已做了太多该做和能做的事;二来离开官场,他再无退休的可能,活到老,公益到老;三来,官场本来就该是进得去出得来,上也行下也行。更何况,王振耀这样的人多了,在政府与公益、权力与社会、官员与公民之间,多了润滑与沟通,社会因此可以进步得更快一些。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你如果把对方想象成朋友,他可能真成了朋友,而如果你把对方想象成敌人,最终他就真的成了敌人。无论规则,还是原则,最终,不都该是我们的朋友吗?

但像振耀兄一直坚持的做人规则,又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让它成为更多人内心的朋友呢?

(本文为《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序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