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学会看舌质和舌苔

 中医知识圈 2020-03-22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这节课我们来讲舌诊。看过中医的朋友都知道,往往中医大夫在给我们诊断的时候,都会让我们伸一下舌头,看一看我们的舌苔,然后根据脉象和舌苔等来辨别我们身体的症状。

为啥中医大夫在辩证的时候都让我们伸舌头呢?舌头怎么就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了呢?


舌诊的原理

为什么我们强调舌诊,因为舌象其实是我们窥测内脏变化的“镜子”。舌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联系,并能反应体内的各种生理反应和病理变化。

舌上经络密布,跟五脏相通。其中,心经系舌本,脾经连舌本,肾经挟舌本,所以舌跟心、脾、肾的关系尤其密切。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昧矣。”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故舌与心、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脾胃是后天之本,舌体现了气血充盈与否,舌的色泽形态与脾的运化能力的好坏、化生气血的功能好坏密切相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舌苔,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如章虚谷说:“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中医认为是胃气蒸发的谷气上朝。胃气腐熟、蒸化,通过食管一直熏到口里面,所以里面的消化功能怎么样,就像一个烟囱冒到外面来,从这个舌子上就可以看到里面的情况,看到胃气旺不旺盛。

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其他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根据见微知著的原理,我们把舌分属若干个脏器,舌根候肾,舌中候脾胃,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观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我们看舌质主要看舌的颜色。正常人的舌头是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就是讲舌质淡红润泽,白中透红这么一种舌象。说明气血调和,即使有病也说明病轻。

不正常的舌质有两种,第一种舌质朝淡白的方向发展。舌质的颜色没有那么红润,是淡白的,叫淡白舌。第二种舌质是从淡红向红的方向发展。舌质先是发红,然后会变成绛色(深红)。再往下发展,舌质会变成青紫色,紫色带点青色的样子。这是两个极端,偏白的,反映这个人的身体趋向寒的方向,如果偏热的,则反映身体趋向于热。

1、舌头变白主虚证、寒证

在中医临床中又叫做舌淡。主要是红色的色度值下降,在中医里面,多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传统的中医认为,阳虚证的舌质是淡白的,但是舌体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液,舌质有种娇嫩的特点,舌边有齿痕,这样的淡白舌主要出现在阳虚寒证的人身上。

红色是血的颜色,舌头淡白就代表气血不够了,舌头缺乏气血的充盈,脾虚了,气血不足,舌质表现为淡白。比如很多女孩经常为了减肥不吃饭,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导致气血不足,你看她的舌头很多都是这种淡白舌。

此外,淡白舌还代表虚寒,舌头“白茫茫”是不是像冰天雪地,虚寒一片。一个是外界寒邪有余,一个是体内阳气不足。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外寒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而体内阳气不足,会使得人体更容易感受外寒。

遇到淡白舌的时候,一定不能再用寒凉之药,在饮食方面,也不要再服用凉性的,比如绝对不能狂吃西瓜,狂喝冷饮,这都是在毁坏自己的身体啊。

2、舌头变红主热证

这个红可以是整个舌体偏红,也可能是舌的某一部分特别明显。如果是某一部分明显的话,那当然就是某一部分的热邪突出。

 

热有两种,实热和阴虚。判断是实热和阴虚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它舌体的大小、老嫩来鉴别。你怎么知道是实热还是阴虚?都是红,如果舌体并不小,红肿,那可能是实热;舌子又红而很小,那是阴液不足,阴虚火旺。

实热中的热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热邪,外来的热邪就是温病。来自外界的邪气导致的咽喉肿痛、发烧。舌质在人体被温热之邪侵入的时候,会明显变红,现代研究发现,红酱舌多见于感染性发热的疾病。

另一方面,还一种是自生的实热,人自身造成的实热一般是从口入的。比如过食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肉食,会化湿生痰,蕴积生热,此时这种热是多出来的,此时患者的舌质容易变红,舌苔会变得黄腻,这种热容易和外邪引起的热结合,导致热证更加明显。此外,体内瘀血等实邪瘀滞也容易导致实热。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虚热,比如阴虚导致的虚热。什么是阴?就是体内濡润的、主静的物质,包括津液、血液都是阴,它们主要用来滋润我们身体里面静的这些东西。好比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而当汽车发动机有了润滑油,运转时生的热就很少,很正常;如果润滑油少了,没有了,发动机就会干转,在此过程中生出大量的热。

人体也是这样,当负责滋润的这些津液、血液充足的时候,人体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虚热,反之,虚热就产生了。所以中医说:“阴虚生内热。”而这种内热也会让人的舌质变红,舌体因为津液的损耗而变小。

虚热和实热,调理的方法会有不同。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有实火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用清热解毒药物比如牛黄解毒片,金银花等等。但如果这个人是阴虚,我们药注意给他补。补什么呢?补阴,比如用沙参、麦冬等滋阴的药物。


观舌苔

看舌象时,除了看舌质,我们还要看舌苔。苔质;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舌苔是什么样的呢?正常的舌苔是白色的、薄薄的,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是一丝一丝的,我们称之为丝状乳头。但是,舌苔不光是丝状乳头构成的,它没有那么简单。
 
舌苔是一层像衣服一样覆盖在舌头表面的淡白色物质,它的成分就比较复杂了,包括脱落的上皮细胞、渗出的白细胞、食物残渣、各种细菌以及唾液,虽然从成分上来看有点像我们舌头上的“头皮屑”,但是舌苔的某些变化其实是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发现某些疾病的。

中医认为,舌苔的形成是脾胃生发之气的显现。清代名医,《察舌辨歌》作者吴坤安提到: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正常的舌苔,是因“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正常人的苔色是薄白色。有人专门去科学探查后发现,舌苔的颜色是白是黄,跟舌苔上的菌群是相关的。也就是说,白苔的菌群和黄苔的菌群是不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中医看舌苔很有道理的,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当我们正气不足脾胃弱的时候,舌体上的微环境就会改变,舌苔的形态会变化,这就是我们观察舌苔的理论基础。

望舌苔我们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1、苔质

(1)厚薄

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2)润燥

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若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至有裂纹,那个叫做燥苔。

由舌润而变成舌燥,那是津液在受到损伤;如果由舌质燥慢慢变得润泽,那说明津液已经气化正常了,水分的气化正常,出现正常,津液已经能够恢复了。

(3)腐腻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者,称为腻苔。舌苔腻而垢浊者,称为垢腻苔。腻苔上罩有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黏液者,称为黏腻苔;腻苔湿润滑利者,称为滑腻苔;腻苔千燥少津,称为燥腻苔等,以上均具有苔质细膩板滞,苔根牢着,不易脱落的特点。

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者,称为腐苔。如苔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舌上生糜点如饭粒,或满舌白糜形似凝乳,甚则蔓延至舌下或口腔其他部位,揩之可去,旋即复生, 揩去之处舌面多光剥无苔,称之为霉苔,亦称为霉腐苔。

 
察舌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是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舌苔厚腻如积粉者,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舌苔厚而黏腻者,是脾胃湿浊之邪上泛所致;当湿痰浊邪热化时,还可在苔色上反映出来。

腐苔多见于食积、痰湿浊邪上泛,阳热有余而形成,一般为邪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于舌,久病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有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而成,因此,腐苔为无根苔的一种。

(4)剥苔、类剥苔

舌若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称为剥苔。根舌苔剥落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临床又分为以下几种:舌前部替剥落者称前剥苔;舌中苔剥落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者称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镜面舌,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

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者,称类剥苔。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为地图舌。

剥苔一般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舌红见类剥苔或花剥苔多属气阴两虚。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色眺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膩苔或滑苔者,多为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较为复杂。

剥苔的范围大小,往往与气阴或气血亏损的程度有关,剥苔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相应。

观察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舌苔从全到剥,是正气渐衰的表现;舌苔剥落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的佳兆。

(5)辨有根、无根

《形色外诊简摩》说:“根者,舌苔与舌质之交际也。……至于苔之有根者,其薄苔必均匀铺开紧贴舌面之上;其厚苔必四周有薄苔铺之,亦紧贴舌上,似从舌里生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周洁净如截,颇似别以物涂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此必久病,先由胃气而生苔,继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不能与舌中之气相通,即胃肾之气不能上潮以通舌也。”对如何辨别苔之有根、无根,以及舌苔有根与无根发生的机制,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察看舌苔的剥落的同时还要判断舌苔的“有根、“无根”。若舌苔坚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为“有根苔”,若舌苔不着实,苔厚松腐于舌面,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苔垢不易复生者,为“无根苔”。有根苔是胃有生发之气的征象。无根苔则提示胃气衰败,胃无生发之气。有根的厚苔,虽指邪气较盛,但亦反映正气未衰;无根苔不论厚薄,由于舌上没有续生新苔的迹象,因此,说明脾、胃、肾之气不能上潮于舌面,提示机体正气衰竭。总之有根苔多实证,无根苔必为虚证。

2、苔色

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苔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1)白苔

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2)黄苔

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

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主里证,多是里热证。

(4)黑苔

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

最后,我们总结几个舌苔的变化和身体状况的关系

1.舌苔颜色变化反应了外邪进入人体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邪气入里化热,这个时候我们的舌苔的颜色会加深。会变成淡黄色、黄色,也会变成灰色、焦黑色。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外感的时候,热在不断增加,到舌苔焦黑的时候,热就已经很重了。

清代的一个医案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人舌苔焦黑,然后医生给他清热,热清掉以后,里面生了新的舌苔,旧的舌苔拿下来是个黑壳,可见当时他体内的热邪都强到什么程度了。

2.身体湿气重,舌苔会由薄苔变得粘腻,颜色会发黄

湿气的来源有两种,一个是外感之湿邪,一个是内生之湿气。

湿气重,舌苔会由薄苔变得粘腻,然后变黄,这表明体内开始有湿热了,正向着热的方向发展。如果舌苔变成灰黑色,说明体内这时湿气很重了,最后变成黑苔的时候,上面都是唾液,但不是焦黄或者焦黑的,而是很滋润的那种黑,说明湿气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一般不多,但是我们也要知道。

3.舌头颜色反应身体血液循环状况

当血液充足的时候,舌头颜色是淡红的,如果血液的流通速度改变了,比如血流特别缓慢,血液供应不上来,会出现淡白颜色情况。比较常见的就是血虚。
当我们身体有血液淤阻的时候也比较明显。比如很多医生比较关注舌下两条静脉的情况,静脉颜色变成紫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