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望闻问切是中医最基础的四种诊断方法。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所以今天中健医考小编为大家带来舌诊的相关知识~ 望舌质和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舌与脏腑相关,是舌诊的基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1、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1)望舌色--舌质的颜色 舌色分型: 淡白舌,虚寒证,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如阳虚、血虚 红舌,热证,如里实热证、阴虚内热 绛舌,内热深重,如阴虚火旺 紫舌,有寒热之分,邪热炽盛或阴寒内盛,紫色斑点→血瘀 (2)望舌形--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 荣→舌体明润→津液充足; 枯→舌体干瘪→津液已伤; 老→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实证、热证; 嫩→舌体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虚证寒证。 胖大舌,胖嫩→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 肿胀→心脾热盛;中毒→肿胖且色青紫而暗 瘦薄舌,阴血亏虚;气血两虚;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裂纹舌,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热盛津伤、阴精亏损;血虚 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脾虚、寒湿壅盛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手热邪亢盛:舌尖→心火亢盛; 舌边→肝胆火盛;舌中→胃肠热盛 (3)望舌态--舌体运动 舌态分型: 强硬“舌强”,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致使语言謇涩。热入心包,痰浊内阻;高热伤津、邪热炽盛,中风征兆。 痿软“舌痿”: 舌体软弱,申卷无力,转动不便。 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 气血俱虚;阴亏已极;热灼阴伤。 颤动: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气血两虚、阳气虚弱、热极生风、虚风内动 吐弄:吐→舌伸长,吐露出口外;弄→舌时时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 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正气已绝 弄舌→动风先兆、智能不良 歪斜:舌体偏斜于一侧,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危重证候:寒凝筋脉、热病伤津、痰湿内阻。 2、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及苔质两个内容。(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 (1)望苔色(色:白、黄、灰、黑) 白苔:表证、寒证。苔薄白;舌淡苔白→里寒证;积粉→苔瘟疫或内痈 黄苔:热证、里证。白变黄→表邪入里化热;苔色越黄热邪越重 灰苔:里证:里热证、寒凝证。灰而润→寒湿内阻;灰而燥→热炽津伤、阴虚火旺。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黑而燥→热极津枯;黑而润→阳虚寒盛 (2)望苔质(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 厚薄:薄→见底;厚→不见底。薄苔→病邪在表;厚苔→病邪传里 润燥:津液:滑←润→燥→糙。滑苔→水湿内停;燥糙苔→热盛津伤 腻腐:腻→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腐→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致,如食积、痰浊。 剥落: “镜面舌”“光剥舌”“花剥舌” 光剥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花剥舌→胃的气阴两伤 有根与无根: 有根→刮之难去→实证、热证,有胃气 无根→刮之即去→虚证、寒证,胃气衰 3、望舌的注意事项(光线、伸舌姿势、染苔) 4、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内脏的虚实,察舌苔,重在辨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 (舌质→内脏的虚实;舌苔→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 (1)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质→淡白气血虚衰;舌光无苔→胃气衰败或胃阴大伤 (2)分辨病位的深浅:苔厚→病邪入里;舌质绛→热入营血 (3)区别病邪的性质:黄苔→热;舌质有瘀斑→瘀血 (4)推断病势的进退:白转黄、变黑→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 如果觉得有用可以关注:中健医考,我们会为你带来更多医考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