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宋诗词,中国诗词发展达到了顶峰,在浩如繁星的诗人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为人熟知,但他同样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名气也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七绝和边塞诗,在当时可以说独步天下。 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昌龄。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为人豁达,颇有才气,因此,朋友众多,如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等知人诗人,李白曾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与王昌龄,孟浩然更是为了款待王昌龄连死也不怕(王昌龄喜欢吃鱼,一天他去看望好友孟浩然,孟浩然当时在襄阳,襄阳的鱼非常著名,于是孟浩然热情款待,可是,当时孟浩然身患疾病,大夫说不能吃鱼肉,可是孟浩然没有将此事告知王昌龄,而且与王昌龄共同吃鱼,后病发去世)。 其实相信不少诗词爱好者对王昌龄并不陌生,甚至小学生应该都听过他的大名,毕竟《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诗歌佳作。他的一生致力于边塞诗和七绝的创作。在七绝方面,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 在边塞诗方面,他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共同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在此简单提一句,四人中王昌龄创作边塞诗乃最早,据考证,王昌龄创作第一首边塞诗时岑参年仅11岁,并且,在他之前,唐人边塞诗也是少之又少,并未出现以边塞诗创作为主的诗人。 文章不是想说他的结局吗?为什么聊了这么多成就? 只有了解一个人多伟大,才能衬托出他的命殒是多么可悲可叹! 757年,魏巍大唐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昌龄来到亳州,他没想到,亳州将成为他的丧命之地。那一年,亳州刺史闾丘晓将其杀害,63岁的王昌龄生命终结了。有人曾问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他给出的理由竟然是王昌龄太有才气了,他出于嫉妒,杀了他。并且,他天真的认为,国家正值动乱时期,死一个王昌龄不会引人注目。但是,人在做,天在看,河南节度使张镐以闾丘晓贻误军机之名将其正法。临行前,闾丘晓求饶说:“家有老母,忘怜之。”张镐回应说:“你可曾想过王昌龄也有老母?他的母亲何人奉养?” 王昌龄的仇终于报了,总算有人为其伸张正义了。但是关于此事,有人认为,好友王维也需要对王昌龄的死负责,毕竟王维位高权重,为什么不救一救王昌龄?要知道但是正处在安史之乱时期,王维那时正在安禄山、史思明方面做伪丞相,况且,战乱时期,谁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