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针灸改善不良情绪的病案浅析

 灵灵椅 2020-03-22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五行针灸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神奇的针灸方法,它具有独特的视角,采取从心入手的治疗角度,充分发挥了“身心同治、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本研究结合病案分析对五行针灸改善不良情绪进行了浅要探讨,以佐证五行针灸在调整患者心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临床学习及推广。
      【关键词】五行针灸;不良情绪;调整心神
      针灸学在西方有一个近百年历史的分支—五行针灸,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身体疾病,而且可以调整人的心神,对心身疾病及精神疾患效果尤其显著[1]。因缘所使,上世纪中叶传到西方,由华思礼教授集大成,并于欧美弘播,目前已经成为欧洲和美国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派[2]。简单来说,五行针灸根据患者的五行属性、精神状况、十二经脉的阻滞与否,合理地、有步骤地应用针刺及灸法等,从而达到祛邪、调神、调形,恢复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目的。心与身,如影随形,密切相应。很多缠绵不愈的生理疾病,都是源于一些深埋已久的“心结”。当心情出现波动和异常,产生不良情绪时,很容易造成疾病,例如头疼、胃肠疾病等的出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五行针灸可谓土生土长的“中医心理”科,在调整各种心理不适,不良情绪方面有显著疗效。现选取病案一则,以资佐证。
      一、病案举隅
      患者女,45岁,白领。主诉自己很容易紧张,不顺的事情发生会让她的不良情绪放大,容易情绪波动,甚至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比如开会或者赶车时会特别害怕迟到,非常紧张,像有种力量控制着她,放大这些不良情绪,因而通常会提前很长时间。此外经常胃痛,情绪情绪不佳时犯病或加重。
      第一次治疗:患者眼神不能与治疗者对视,飘忽躲闪,遂给予“祛附体”治疗:针刺鸠尾、双侧天枢、伏兔、解溪(从上至下,先右后左,留针20 min),留针期间,时时观察患者眼神变化,20 min后,患者眼神能与治疗者对视,遂泻法出针。接下来进行驱邪治疗:定位肺俞、心包俞、肝俞、脾俞、肾俞,浅刺皮肤,针身与皮肤呈<45°等待5~10 min,可见针孔周围形成深浅不等的红斑,直径为0.5~2 cm,提示邪气已逐渐透出,待针孔周围红斑褪尽后方可出针。最后给予金行(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太渊、合谷施以针灸(艾绒灸3次,以补法针刺结束)。治疗后患者觉得很舒服,放松了很多,仿佛那个控制她的力量没有了,心窝处暖暖的。
      第二次来,她的情绪各方面均有所改善,不良情绪,如约时间怕迟到的反应较为正常,胃痛减轻,偶有胀气。脉象提示大肠经与胃经气机阻滞,针刺迎香,承泣(针刺方向分别朝向对方,先左后右),后再艾灸并针刺中脘穴,金行原穴太渊、合谷结束治疗。
      第三次,患者能闻到臭味(以前只能闻到香味),胃有时胀气,胃镜检查少处溃疡。情绪不错,很少受外界的影响,但还是偶尔有不良情绪,不过都是正常范围内的。治疗:取肺俞,大肠俞,中脘,以补金的原穴太渊、合谷结束。
      二.讨论
      五行针灸的理念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灵枢·官能》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其意都是强调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五行针灸施治的前提和基础[3]。传统中医强调形神合一,将精神、心灵归为“ 神” 一类。如“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4]。五行针灸的“ 精神”包括了《 内经》中“ 意”、“ 志”、“ 思”、“ 虑” 的概念,而“ 心灵” 则包括了《内经》中“ 神”、“ 魂”的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正所谓“粗守形,上守神”,高明的医生定会注重患者心神的调整。而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子,“心神”才是房子的主人,对我们的身体有绝对的主导权,能让人体得病、也能使疾病痊愈。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容易紧张,自诉像有种力量控制着她,放大其不良情绪,即为心神损伤之象。五行针灸疗法通过祛“附体”、“邪气”,祛除加之于患者身体的重大刺激和伤害。祛“附体”运用内七龙的方法,取穴鸠尾、天枢、伏兔、解溪穴,为任脉、阳明经穴位,意为扶助正气,将邪气从内引出,驱除体外。祛“邪气”则选用背部五脏俞穴,泻五脏之实邪,需用浅刺留针的方法将邪气引出体外。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内有七情所伤、外有风、寒、暑、湿、燥、火所袭。因此浅刺五腧穴,给五脏减压,则五脏可安[5],正所谓“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6]。治疗的最后一步,往往以补五行之原穴结束。《难经》曰:“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它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留驻的部位就是原穴。根据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我们便可推知脏腑的盛衰。也就是说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五行针灸的一大核心是重视与病人的交流,结合颜色、声音、气味、情志等判断其五行属性来展开治疗。即是,在诊断上注重找出致病因素的五行归属而不强调与主诉有关的病名[7]。人禀五行之气而生,而五行中又有主导一行,此主导一行与生俱来,终身不变,决定一生之生长壮老已,影响一生之身心状态,是健康的决定因素[8]。就像星盘中南北交点的标示,每个人在此生中都有既定的生命方向。主导一行若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不能得到纠正,无力领导其他四行正常有序的运转,最终便会波及其他各行及脏腑,引起或加重整个系统的失衡[9]。因此,对主导一行的判断、调护便成为五行针灸治疗之关键。而这依赖于医者和病人之间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华思礼教授在其著作中开篇就言明:“为了正确施术,这一医学传统需要那些真正关心他人的人,传统诊断和治疗的成功有赖于医者想要帮助病人最基本、最强烈的愿望[9]。正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所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也就是说治疗者应努力与每个病人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使病人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被评价、指责或不被理解。本案例中,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医者发现她的思路非常清晰有条理,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从何而来。她觉得儿时母亲对自己苛责和不公,是造成自己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到现在跟母亲走太近仍有恐惧感;另外还分析了以往的不同的治疗对她的作用,从她带着悠远的悲凉感眼睛里,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已经明了,这些都是“金”的特征。因而治疗均以补金的原穴结束,针灸太渊、合谷穴,使患者情绪渐稳,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
      五行针灸的另一大核心便是脉诊。《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4]。此乃五行针灸疗法根据脉象的虚实决定补泻手法的渊源。特别的是,诊脉时使用手指尖而非指腹,治疗者用双手握住病人的一只手,在诊脉的同时,观察病人对握手的反应,感受其皮肤之质感,温度。随着治疗的推进,观察脉象的变化,并注意以上这些诊断信息的任何变化,综合考虑,以确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该病案中患者第二次诊疗时,从脉象上看,右侧寸脉浮取脉大,关脉浮取脉弱,考虑为经气不能很顺畅地从大肠经到胃经运行,遂针刺大肠经之出穴迎香,胃经之入穴承泣,疏通阻滞。另患者后两次诊疗时表现出胃痛,偶有胀气,胃镜检查多处溃疡,则选取中脘以和胃健脾、疏利中焦气机,缓解胃痛胀气;结合“金行”特点,选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背俞穴肺俞、大肠俞,以补益脏腑,激发经气。经过治疗后,患者情绪不错,偶有不良情绪,不过都是正常范围内的,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五行针灸是以五行为归旨,治疗心神为主的医学。对于针灸师来说,守神为务,乃直趋上工之针法;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若能由此渐明五行,则不但工作生活充满乐趣,自身调摄亦知从何入手了。当今社会,精神压力前所未有的大,几乎每个人都面临不良情绪;反而,风寒、饥饿等正逐渐远去。由临床实践可知,现代人的疾病多数与心理问题相关,不能有效控制情绪,疾病将难以彻底治愈。比如怒大伤肝,肝阳上亢,最后导致血压升高。我们可以降血压,可以平肝气,但是如果控制不了“怒”,等于没有除去这个病的病根,治疗效果总不能达到最好或是缓解后仍易复发。在改善不良情绪方面,五行针灸发挥了很好的疗效,帮助患者调整心神,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更特别的是它非常关注人的内心,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强调医患双方的良好关系,这正好洽和了时代的呼唤。在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今天,五行针灸也许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故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多、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欣, 美国当代主要针灸流派的诊疗特点及现状的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6.
      [2]  Yemeng C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Five Element Acupuncture[A];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 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
      [3]  王雨,杨亚琴. 五行针灸改善乳腺癌患者不良情绪验案举隅[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1,2(2):384.
      [4]  王冰.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42,493,510,537.
      [5]  王雨,杨亚琴. 五行针灸对改善高层女性亚健康状态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5,2(14):2815.
      [6]  田代华.灵枢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1.
      [7]  郑欣,张群策,陈业孟,等.美国非主流针灸流派诊疗特点探析[J].中医杂志,2010-02,51(2):180-183.
      [8]  祁天培,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D].云南:云南中医学院,2016: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