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水涵木清心安神解失眠

 杏林脉香 2015-06-11

滋水涵木清心安神解失眠

吕薇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5医院中医科主任王胜,是唐山市名中医,从医30余载,擅长运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出诊,耳闻面授,深感其诊病辨证之准确,选穴配伍之精妙。今将其在针灸治疗失眠症方面的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病在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宁

失眠,是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寐,甚至彻夜不眠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久久方能入睡,多梦纷纭,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辗转反侧,整夜不寐,白天精神疲惫恍惚。临床上可见于长期紧张的脑力活动者、久病体虚及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病人。加之长期失眠,经常服用催眠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等精神药品,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和一些副作用,这类患者白天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

王胜认为:失眠一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二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木火上炎,肝火扰心;三为酒食不节,膏粱厚味,久伤脾胃,痰浊内生,积滞蕴热,痰火扰心;四为房劳伤肾,阴精暗耗,肾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最终导致肝、脾、肾内脏功能失调,脑神失用,心神不宁而致失眠。

针灸重在调整脏腑虚实

临床上,王胜主张针对脏腑功能的虚实进行调治,只有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体质,才能使脑神清明、心神安宁,随着睡眠的好转,逐渐少用、停用镇静催眠药物,既治疗了失眠,又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他认为,失眠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心神不宁所致,所以常选用肝脾肾的“交会穴”三阴交调补肝脾肾和心经“原穴”神门养心安神。对肝气郁结,肝火亢盛常选用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清泻肝火;肾阴不足常选用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脾胃虚弱,痰浊内生常选用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和中脘、丰隆健脾胃、化痰浊。

对脏腑功能严重失调的病人,常同时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背腧穴以调整相应的脏腑功能;抑郁、强迫、焦虑等情感障碍的病人选取神庭、印堂穴以醒神开窍。

严重的失眠病人,常伴有心烦、失眠、神疲、乏力、健忘,王胜常选用督脉的百会穴和任脉的“络穴”鸠尾穴、阴跷脉的“交会穴”照海穴和阳跷脉的“交会穴”申脉穴以调整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眠十针”调理肝脾肾、清心安神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王胜总结形成了一个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配方。其穴位组成:太冲(双),太溪(双),三阴交(双)、神门(双)、神庭、百会。因其常用于治疗失眠,疗效较好,且由六穴十针组成,故称“眠十针”。

“眠十针”的特点是:穴精配伍妙,重在脏腑调。简单六个穴,兼顾肝脾肾心脑。主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脏的交会穴,调理肝脾肾;《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故配穴取肝经原穴太冲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调节情绪、舒畅气机,肾经原穴太溪滋阴补肾,心经原穴神门养心安神。《针灸大成》记载:“神庭主惊悸不得安寐”,故取督脉神庭穴安神定志,百会通脑益智;太冲、太溪相配,滋水涵木;神门、太溪相配,交通心肾;诸穴配伍,共调肝脾肾,使肝火泻,心火清,肾水滋,心肾交,水火济,心神养,脑神通。故脏腑和顺,经络通畅,神安脑清,眠稳心静。六穴十针,通上达下,实心实意,十全十美。

典型病例

患者郑某,男,60岁,个体经商户。失眠6年余,入睡困难,早醒,严重时彻夜不眠,食欲差,急躁易怒,大便不畅,腰酸背痛,夜尿多,伴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舌尖红,苔厚腻,脉沉滑尺弱。曾在某医院诊为“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长期服用抗抑郁、抗焦虑、安定类精神药品。

中医辨证属心肝火旺,脾肾两虚,治以宁心安神,滋补肝肾。给予“眠十针”针灸治疗,处方:百会,神庭,神门(双),太冲(双),太溪(双),三阴交(双),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治疗1次,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行针1次。

治疗10次后睡眠改善,食欲好转,大便通畅,情绪稳定。针灸治疗1月后,睡眠明显好转,体力增加,精神类药物逐渐减量1/4,继续针刺治疗。针灸治疗2月后睡眠较安稳,已无腰痛,夜尿不多,精神类药物减量1/2,坚持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三月后睡眠、精神、情绪、体力均较好,精神类药物减量3/4;针刺治疗半年后停用精神类药物,睡眠安稳,情绪稳定;后又隔日针灸1次,巩固治疗半个月停针。半年后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