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嘴儿”为啥时短时长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3-22
说起唐代壶类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短流”。“短流”就是生活中所说的“短嘴儿”。

唐 长沙窑点彩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执壶这个独特的造型,原因让后人费解,所以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一些著作里解释这个成因,说是因为唐代制瓷工艺所限。陶瓷器的壶嘴儿太长,在烧制时容易变形,不得已才流行“短流壶”。

这个说法流传的非常广,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却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壶类器物的造型。两汉及以前,我们所说的“壶”,都没有壶嘴儿,造型近乎我们今天认知的瓶、尊一类。

西汉 青釉双系壶
海昏侯墓出土
到了两晋时期,壶开始出现了壶嘴儿,由鸡头壶慢慢演变而来。一开始鸡头壶上边的鸡头不通,就是装饰,后来才将鸡头内贯通,可以出水,有了实际功能。至此,大家所说的“壶”,才与今天所说的“壶”无异。

晋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观复博物馆藏


再往后发展,经历南北朝至隋唐,壶的造型逐渐精炼、定型,并普及开来。

唐 耀州黑釉窑贴塑花卉纹壶
观复博物馆藏

从目前的考古实物资料来看,两晋至隋唐时期,无论陶瓷材质还是金属等其它材质的壶,壶嘴部分都是较短的,直至唐末、五代时期,壶嘴儿才逐渐加长。

唐 银咸通款注壶

陕西博物院藏

图片所示的这把银壶,底下带有“咸通十三年”等几十字铭文,建国后出土于陕西。通过铭文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制作年代,大约在公元872年或稍早一些。此时距离唐代灭亡,进入五代时期只有三十多年了,所以我们看,此时壶嘴才稍有加长,但是与之后宋元时期的壶嘴儿相比,壶嘴儿比例上仍然短不少。


前面我们一直说陶瓷材质的执壶,拿这把银壶做例子,可以更有力证明唐代流行“短流壶”,并不是因为工艺的局限,这个单纯的原因所导致的。如果说陶瓷器,壶嘴不易烧成,那么金属器则不存在这个技术问题。

那既然不是因为技术所限,唐代“短流”壶又该做何解释呢?

我个人认为,“短嘴儿”是一个时代特色,是当时壶的用途所决定的。就比如刚才说的这把银壶,铭文里清晰说它是盛酒用的,用它倒酒,短嘴即可以解决。五代、北宋开始,对于执壶的功能又有了新的要求,比如点茶使用,点茶就需要壶嘴儿长一些,保证出水有速度,有冲劲儿。这些功能上的变化,可能才是导致壶嘴儿长度改变的内因。

宋代开始,无论哪种材质的执壶,陶瓷、金银、铜铁等等,壶嘴儿都明显加长了,难道这是陶瓷烧造技术进步的影响吗?显然不是!

再比如明清两代紫砂壶的出现,更有力的证明,壶嘴儿的长短,是功能所决定的,是审美所影响的。

北宋 将乐窑刻莲瓣纹带盖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元代 青花莲池鸳鸯纹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清 紫砂胎墨地粉彩描金万福纹瓜棱形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器物造型的出现、演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定型。之后还会随着时代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壶嘴从无到有,由短变长,再到长短同行,原因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工艺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决定性的还是功能要求与时代审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