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诗成 早春,农历二,三月,乍暖还寒,正是成都人赶花会的时候。 赶花会曾经是成都历史悠久且很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清音老艺人李月秋就有一个名段子叫:"赶花会"。那是当年由四川著名诗人戈壁舟作词,熊青云谱曲之杰作。 尤其是下列几句唱词我印象最深: "北方的骡马会是骑士景象,成都的花会是美丽的姑娘……钟水饺,龙抄手,咚,咚,咚一炮三响……词好,腔也特别好听。 这里所说的是我青少年时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赶花会,因为只有那时的花会才有摆头。现在的花会己经索然寡味矣! 顾名思义,赶花会应该赏花为主,其实不然,成都的花会,第一是吃,第二是玩,第三才是赏花。 先说吃,全城名小吃全部集中在花会的举办地一一青羊宫。糖油果子,三大炮,张老五凉粉,古月胡三合泥。 成都有一个民谣:"辣乎儿辣乎儿又辣乎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就是对成都妹子赶花会吃凉粉形象的生动描述。 那些小吃可都是正宗的资格的川味儿,不象现在所谓四川名小吃只能麻外地游客,本地人基本上不问津,宁愿去吃苍蝇馆子。 男人女人,大人娃儿,根据口袋子银子多少,选择最喜欢的一一品尝。不光小吃,成都不少名餐厅也在花会做生意,我就亲眼看到"竞成园"在花会搭个棚子做席桌买卖。 成都人爱吃,会吃,赶花会首先是吃巴适,吃安逸,吃舒服。所以说吃是赶花会的第一需求。 第二是玩,看看赶会之人交通出行方式就感觉得到异彩纷呈, 有骑溜溜马的,啥叫溜溜马?一匹老马,一个赶马人,乘客骑在马上,马伕牵着走,老马行走慢得象散步,北京人把散步叫溜湾,于是叫溜溜马。 有坐鸡公车的,即独轮车,推起因声音叽咕叽咕,四川人叫叽咕车,喊着喊着就喊成鸡公车了。 有大人带娃儿坐马车的,起终点为南门城门洞口到青羊宫,来回运动。 还有不少人甩火腿走路。因为那时花会不通公交,有自行车的人都特别少,私家车么?四十年后才问世。 尽管如此,但赶花会人人兴高彩烈,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看演出。青羊宫有一川剧团。新光川剧团。剧场大,但因陋就简,屋顶为茅草搭就,周围席棚围绕。虽典型的草台外表,但外拙内秀。角色硬扎,生旦净末丑,不亚悦来,三益公大班子的演员。58年支援云南,成为云南省川剧团。66年又返回成都并入市川剧院。二度梅花奖得主。曾任市川剧院长的刘芸。就是当年云南省川剧团的演员。 看曲艺。方言相声,相书,只花几分钱看得观众乐滋滋,笑呵呵。我曾看过一个飞刀花鼓。一个女人双手抛舞三把钢刀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口中还要演唱花鼓戏曲,绝活,资格的绝活!后来才知道她叫刁玉文与说方言相声的丈夫吴暇林后来进入东城区曲艺队该队后改名锦江区曲艺团。 马戏,杂技,魔术令人目不暇接,买一支风车车在春天的风中快乐地飞转,儿童们在转糖饼摊位上盘恒许久。 还有一个现在失传的摸糖饼搏艺。出两分钱,老板用一只竹筒,内装百家姓各字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字最大.可得糖饼五十,以下递减。可以根据数量要求老板在青石板上浇出飞乌虫鱼的图案。我曾经偶尔摸出一个赵字牌。老板给倒了一个糖金龙。我乐不可支举起,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飞奔回家。 五十年代赶花会还有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一一看公安展览。 展现我们公安战线一年来破获的各种反革命案件。有图文,有枪支弹药实物。端的是惊心动魄。某年,还押了一个男扮女妆的特务叫王群的人在展览会上现场交代罪过。 看后除了觉得对敌斗争的复杂激烈外,又纳闷不己,流氓犯罪有男扮女妆,咋反革命活动也男扮女装呢?你干脆派个女特务来搞破坏不就行了嘛。本人反应愚陋,一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原因。 看来必须加强学习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啊! 我在五十年代曾花费一角钱逛了一盘花会。步行,背军用水壶,吃一份三大炮三分,大头菜夾锅魁一个两分,转糖饼两分,看展览,观花卉免费,三分钱买一个风车车举着回家.性价比高吧? 花会时在仲春之季,肯定繁花似锦,陸游诗曰: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宮到浣花溪。咱那时年幼无知,不解风情,不晓得好多青年男女此时此刻春心萌动,到花会最大爱好是半看春花半看人。峨影厂62年拍的川剧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就是以青羊宫为外景,演译了三对才子佳人在花会上相识相爱的故事。 今年,因疫情影响,成都第五十五届花会。整个门庭冷落车马稀。只有宅家里写点赶花会的点滴回忆。品味过去花会的传统,自己感觉良好,特记录下来,也算是为我们成都的非遗传承做点贡献吧!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