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变局的2020,读懂周期是第一步

 追梦文库 2020-03-22

疫情的期间,读完了《周期》。

《周期》的作者,是霍华德马克思,橡树资本的创始人。

去年有一阵“康波”热潮,人生就是一场康波,成功也有周期,据说2019年还是最近的一次“暴富”,不知道大家发财了没有。

但《周期》讲的虽然也是一个道理,但它从不会预测,明天怎么样,下个月怎么样,明年怎么样;而是了解你现在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以及根据你所在的位置确定未来长期的投资战略,这个长期,也许是5-10年,甚至更长。

上一篇微头条里,简单总结了下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很多评论的批评我觉得是很对的。其实总结永远不是为了预测,而只是为了理顺思路。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会重演,但细节不会一样。“

以史为鉴的意思从来不是照抄历史,而是提供底层框架。

就像整个经济的发展的底层框架一定是有周期波动的:

经济好的时候,股市喜人,地产商不停地拿钱盖房子,企业利润率攀升,分红就多,发的工资也多,人们有更多的钱去消费,消费又继续刺激经济,经济继续向好;于是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市场只有利好消息,甚至利空都可以被解释成利好,银行也信心十足地不断放贷,信贷规模迅速增长,反过来继续刺激经济,房地产,股市和企业利润。这样经济周围和房地产周期,股市周期,信贷周期,企业利润周期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这种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经济已经过热,周期已经要见顶,因为市场太好了,好到让人们足以相信,好像下跌永远不会到来。但其实泡沫已经在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开始积累了。

像1930年代,胡佛总统曾:预言“,经济永远会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1960年代之后的美股漂亮50的崛起,让很多当时的专业分析师得出结论:这50家公司会无穷无尽地增长下去;1990年代,互联网科技公司又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互联网公司的未来难以估量,会永远增长。

但每一个泡沫都如期破裂:1930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萧条;漂亮50至今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公司估值腰斩,股市暴跌。

但每一次由于经济周期的到来而产生的下跌,人们会简单地把它归因为当时的某一个事件:比如2003年的“911“,比如今年的新冠。这是正常的,人都是短视的,很少有人会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思考问题,观察事物。

但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只是因为市场的周期又运行到了该反转的时候而已。

今年就算没有新冠,夏天也许也会有拉尼娜,带来美国西南或者东南部的严重飓风,也许明年又有一个什么别的疾病。。。

这些突发事件只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骆驼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之前的”稻草“已经堆积得太多。

那么周期见顶,开始掉头下行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股市暴跌,杠杆的力量开始体现,自动平仓指令自动清仓,杠杆做多者不得不卖出止损,导致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也下跌,于是人们情绪变得更加恐慌,继续抛售,基金不得不减仓来应对大规模的赎回,市场进一步暴跌。这时候,人们的情绪开始彻底改变,没有人相信市场会再次上升,消息面上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负面,政府的大规模救市行动反而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的确凿证据进而引起更大的恐慌,银行不再放贷,企业利润萎缩,逐渐还不上债务,不得不破产,于是引起大规模失业,人们没有钱消费,也没有钱投资,对金融机构的担忧还会引起大规模挤兑事件,本就因为贷款收不回来的银行难以承受,金融机构一并也跟着倒下,人们出售一切资产只想拿着现金,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

但这人人都能读懂的简单的循环过程,却没有人能做到再出现见底信号的时候果断买入

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再等等吧“”万一再跌呢“”还不是底呢“。

周期就像钟摆。钟摆到达两端的时候只是一瞬间,然后毫不犹豫的再掉头向另一端移动。

市场的顶端和底部也是如此。它们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没有发生之前,你永远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底部或者顶部。所以抄底永远都不存在,如果有人能精准地抄到底部,那么现在的股神不是巴菲特。

巴菲特美股暴跌的第一周,就果断出手买入了航空。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巴菲特浮亏800亿,连股神都冲到了。真的很想笑。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只要当资产的价格低于它的内在价值的时候,就出手,如果进一步下跌,则进一步加仓。他看的是,这个资产未来5-10年的发展。

那么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了,我一个普通人,没这么大魄力,等等市场开始涨的时候再买不行吗?

我来解释下为什么不行。

市场在下跌过程中,不是像瀑布一样直指地落下来的,它会出现暂时性反弹。但往往这些“想等市场开始涨的时候”再买的投资者就会掉入这种假性反弹的陷阱,可能反弹的第二天,是更大的下跌;于是被“欺骗”的投资者哭爹骂娘,每天看着自己浮亏不断增加,最终忍受不了,割肉离场;然而,他可能不知道,那是他离底部最近的时候。

用极限思想考虑底部,就是当市场上最后一个投资者卖出的时候。但凡还有人在卖出,那就不是底部,所以这些承受不住割肉的投资者在他们不自觉地情况下贡献了市场下跌,也改写了市场的底部。

于是市场真正见底,开始上涨的时候,被“欺骗”过的投资者,反而不认了,觉得一定还会下跌。

投资者脆弱的心灵不是一两天的上涨就能安抚的。市场扶摇直上,一路猛涨,此时有些投资者开始觉得可能市场真的又好起来了,跟着入场,也为市场的上涨做了贡献,最惨的是还在坚持的那些投资者,他们还坚定的认为,现在上涨多少,马上就会暴跌多少。

但看着周围的人都在不停地赚钱,市场没有要下跌的意思,这些终于忍不住,最后入场的投资者,又成了最可怜的“高位接盘”者。同样用极限思维,当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进入市场,没有人再有资本可以买入的时候,市场见顶,新一轮的下跌又开始了。

于是这些总想着“再等等”的投资者,不断地被市场耍,不断地成为在底部卖出,在顶部接盘的最后一拨人,不断地再亏钱。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发生在一个月,一年,一定是一个长的时间段。

思考一下这些投资者本质的失败原因,就是他们妄想着买入之后的第二天,第二个周,第二个月就要上涨;他们梦想者完美抄底,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享受到市场反弹的红利,资产翻倍,完美套现走人。

但往往越是这样想的人,越容易被市场操纵,从而成为了像巴菲特一样有长期主义的人积累财富的垫脚石。最好的防止被市场操纵的办法,就是变成长期主义者,因为时间会抹平一切波动。

所以你要是问我,现在可以买入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百分之百可以。

但你要是问我,明天会涨吗,下周会涨吗,下个月会涨吗,我一个也无法回答你,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预测。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一定知道,大部分经济学的假设之一,就是每个投资人都是一个理性人。意思就是每个投资人就像机器一样,精确地计算资产价格,完美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不带任何感情的执行交易指令。如果每个人真的如假设一般,市场也许就不再有周期,会沿着一条既定直线笔直运动,所有的未来都很好预测。

但事实是,在所有的周期中,人们的情绪是影响市场最大的一个周期;在所有的杠杆中,人们的情绪是最大的一个杠杆。

每个人的情绪和以此造成的不同的行为,是这个市场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

所以那些妄图准确抄底,或是在刚刚开始上涨的时候上车的投资人,都不会如愿。

现在回过头再看今年的行情,你会发现这没什么好意外。美股已经涨了十年,翻了接近五倍,但美国的GDP增速却没有像股市一样,工业产出一直在下降,全球经济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表现。美股这十年的上涨,是企业通过发债回购自己公司股票,做高价格,从而吸引投资者继续买入,企业利润并没有一个质的飞跃。所以美股中有多少泡沫不言而喻。

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增长都是虚幻的。所以它什么时候倒下,都不足为奇。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你会发现,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经济已经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尤其以美国的GDP增长来说,在21世纪初就已经见顶,全球经济近20年都不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中国之外的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除外)能带来下一次经济的质的飞跃的,只有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彻底落地后带来的效率的提升。而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控带来的只是暂时性的繁荣假象,而且这种手段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就像当下,全球利率已经在很低的区间,降息空间非常有限,而剩下的超发货币,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发债,也都像毒品一样,只会暂时性的亢奋,之后带来的副作用比当时带来的利益大得多。

而这种周期,确实在美国最明显,因为美国以它二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它可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随意发债,绑架全球,将风险和风险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全世界。

所以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欧洲国家经济持续乏力,日本进入长期衰退,全球都还在为之前的账埋单。

但你说其他国家因此就没有周期了吗,当然不是。

周期可能会因此变得上宽下窄,或者上窄下宽,或者波动变小等等,但它一定永远存在。

而我们国家的特色周期就是政策周期。

因为长期大力的政府干预,我们国家的周期会被压缩在一个很小区间内,但相对的,波动会非常剧烈,会出现很多小周期,比如08年之后,三波房地产小周期。

但未来十年,政策的大周期显而易见:“房住不抄”和大力改革金融市场。

橡树资本的马克斯,因为读懂了周期,现在管理着超过1200亿的不良债权的资产,并且在07年募集一只基金,不出手,而是等到08年金融危机爆发,疯狂买入不良债券,09年市场反弹,周期如约而至。

所以,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来到了一个分叉路口,2020年注定是一个大变局开启的年份,如果上一个路口,你没有选对,那么这个路口,大家又在同一条起跑线,往哪条路上跑,就看你有没有读懂周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