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建写诗劝王昌龄归隐,王昌龄不听偏要做官,最后却死于官场斗争

 江山携手 2020-03-22
《唐诗三百首》022
常建,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其生卒、籍贯、字号都是谜,他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诗人,在唐朝那个群星云集的年代,常建颇具盛名,他诗风淡雅,热爱描写田园风光,足以与王维、孟浩然媲美。然而到了当今,如果不是那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估计都被遗忘了。
不论当今名气大小,不论流传作品多少,不可否认的是,常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常建和著名诗人王昌龄是同学,他们同在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彼此关系非常好。
王昌龄隐居石门山(安徽含山县)时,常建任盱眙(xūyí)县,盱眙在今江苏境内。石门山和盱眙由淮河分南北,如今看来200多公里的距离并不算远,但在那个年代,还有山水相隔,想见一面确实非常难。
后来,常建辞官归乡,专门去石门山探望老朋友,但不巧,王昌龄不在家,只好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要跟王昌龄一同隐居的想法。要隐居安享晚年,心中挂念的不是妻子孩儿,而是王昌龄,可见在常建心中,王昌龄一定是最好的朋友。
① 深:指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
隐处:隐居之地;
② 犹:还;
③ 药:芍药;
滋:生长;
④ 谢时:谢却世事,指辞官归隐;
鸾鹤:仙人的禽鸟;
群:与……为伍。
常建既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擅长的自然是描绘山水之景,所以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景,而景中寓情,情是隐逸之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首联两句诗有很重要的知识点,这里“深不测”不是说溪水深不可测,一条小破溪能深到哪里去,其本意是说清溪之水顺着山路,流入了石门山深处,一眼望不到头,测也作极,意思都一样。王昌龄隐居之处就在这石门山中,诗人为什么说唯孤云,因为王昌龄不在,在山中白云的衬托下,愈发显得自己孤独。
同时,孤云一词也侧面描写了王昌龄的孤傲和清高,“孤云”有典,南北朝齐梁隐士陶弘景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陶弘景虽是隐士,但非常阔绰,相反王昌龄穷的响叮当,所以多云也变成了孤云,和这首诗异曲同工的还有晋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夜里,抬头望天,从松树梢头看见月亮升起,光辉洒满人间,这些可爱的清光前来陪伴,“犹为君”意思说清光是来陪伴王昌龄的,只是被我这个不速之客占了便宜,这是暗示了王昌龄不在,隐处只有客人。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接下来这两句写王昌龄隐居的情趣,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座茅屋,那个时代茅屋似乎是贫穷而清高的人的标配,你看杜甫也有茅屋,虽然居所简陋,但情趣是非常高雅的,茅屋前有松树,周围开满了鲜花,主人还开辟了一处小院子,里面种满了芍药,因为很少有人来往,所以门前小路上长满了青苔。
王昌龄隐居这处,哪是小破茅屋啊,分明是一栋别墅,令人向往。
但这所有的高雅情趣都在常建眼中看来,隐处的主人王昌龄去哪里了呢,地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王昌龄自己都很久没出现在这里了。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最后开始抒情,说我也要像你一样,与鸾鹤为伴归隐山林,鸾鹤有典,南朝江淹作《登庐山香炉峰》表达自己要终生与鸾鹤为伴,过神仙一样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有“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句。
诗人常建,来到老友王昌龄隐居之所,见到了涓涓清溪,见到了群山孤云,见到了松林明月,见到了茅亭山花,见到了药院青苔,每一处景致都似乎在诉说着王昌龄的孤高情怀,也激发了常建本人的隐逸之心,所以会有最后这一叹。
而就在常建对王昌龄的隐居生活充满向往的时候,王昌龄却踏上了仕途,这也就能解释为何隐处长满青苔,久无人来。所以最后这个“亦”字就非常微妙了,本来我要像你一样,你却走了,暗含着劝慰王昌龄,你快回来和我一起隐居吧,做个闲云野鹤,别去当官了,特没意思。
王昌龄当然没有听常建的建议,臭文人都一样,没机会走上仕途的时候,一个个比谁都闲云野鹤,天天跟人说我是个神仙,不入红尘,要不然写写诗发发恼骚,说自己怀才不遇,等机会真的来了,管你什么神仙生活呢,还是当官重要。
当然,不论是王昌龄,还是李白、杜甫这些诗人,他们想走上仕途的初衷,确实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想要致君尧舜,真正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所以才会向往仕途。等他们遭到了官场的毒打之后才知道,还是当神仙比较好玩,于是就真正隐居下来,真正成了闲云野鹤,或者成了打不死的小强,最后郁郁而终。
王昌龄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官路并不顺畅,一路被贬,最后还是选择了辞官还乡,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